老埠口
□陳健
埠口,就是撐船擺渡的地方,有河的地方就會有埠口。在我的記憶中,老家淮河岸邊所知且熟悉的埠口就有近10個,其中王灣埠口離我家最近,直線距離只有500米左右,我們經常乘船從那里過河。那里刻滿了我和眾鄉親往返的足跡,也記錄著一些辛酸的故事,更承載著來往行人的美好期待和向往。
家住淮河北岸,河堤較為陡峭,設置埠口的村莊必須在陡堤上挖出一條坡路,直接通到河水邊泊船的地方,方便推自行車或拉架子車的行人上船。王灣埠口到底何時建的,據奶奶講,自她嫁給爺爺那時就有,看來實在是很古老了。因王灣埠口北距大林鎮(原來大林鄉)政府所在地的大林集很近,大約1.5公里的樣子,而距河對岸的羅山縣城僅12公里,所以南來的北往的,行人不斷,甚是繁華。
淮河岸邊多是沙土,種菜尤宜。種菜賣菜是鄉親們收入的主要來源,家鄉父老大多騎自行車馱著趕羅山縣城出售,自不必說要經過王灣埠口。賣菜的老鄉一般天不亮就趕到埠口,圖的就是趕羅山縣城的早集,把菜賣完還不耽誤回來干農活。有的因為騎自行車帶得比較重,遇上下雨路滑,加上天黑,連人帶車掉進河里的事有時也會發生,那也只能自認倒霉。船撐到對面,因為沙灘水比較淺,根本到不了干地,無奈,只好脫腳下河,在淺水里、在松軟的沙灘上順著車轍(推自行車、拉架子車留下的痕跡)異常艱難地推著,直至推上硬實的土路算是“解放”了。
有埠口的村莊是有著一定規矩的,比如說撐船的時間長短基本上按戶口家庭的人頭多少計算,比如說對遠方乘船的人如何收費,對騎自行車或拉架子車載著重貨又如何收費,還比如汛期漲水怎么行船等問題,他們都是有著明確的規定。當然,對居住在淮河兩岸經常乘船的熟人他們也是有著人情的,平時經常臉碰臉,怎好意思收錢,但是到了夏收、秋收之后,埠口村莊的人們就會提著一些麻袋或蛇皮袋,逐個村莊、挨家挨戶按人頭收取一定的糧食,夏天收小麥,秋季收水稻,埠口人稱為“船纏”,算是對他們平時付出的一種回報,每到這時,即便再困難的家庭,也不會有一個撒賴說“不”的,他們都知道,這是憑良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S219省道正陽至羅山段開建,距老家不遠省道上的淮河大橋同時動工,動工那天,老家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竣工通車那天,不少上了年歲的老人眼里滿含淚花:“過河再也不會為難了,以后就是漲再大的水也阻擋不住路了!”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新橋落成通車,埠口冷落了下來,昔日人來車往、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不復存在,過河的艱難一去不返。可老埠口在我心中的烙印恐怕終身都無法抹掉,因為它一直在向我講述著遙遠的過去,講述著這里曾發生的一切,也在向我述說著一個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