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的護林情
摘要: “林二代”徐清欣:工資發不下來,也依然堅守 身為“林二代”的徐清欣,秉承了父業,1975年在板橋林場營林隊工作,綠化荒山,植樹造林。當時的林場條件有所改善,上山不用步行了,吃的是大鍋飯,住的是護林房。
□全媒體記者周心放 通訊員 陳遠志 文/圖
十月的泌陽縣板橋國有林場迎來了一年中色彩最多的季節。層巒盡染、姹紫嫣紅的林間風光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攝影愛好者和旅游者。誰也無法想象,這片19萬畝的林海在半個多世紀前竟是一片人跡罕至、寸草不生的荒崗。
53年來,板橋林場的建設者們在“石頭鋪滿地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坡上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泌陽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近日,記者來到板橋林場職工徐普家中,重溫他家祖孫三代護林人的足跡,傾聽他們與這片林海的不解之緣,感受他們植樹造林代代奉獻的感人故事。
“林一代”徐廷倫:種好樹,護好林,就是守住了林業的根
徐普的爺爺徐廷倫85歲,是板橋林場第一代林業人。建場初期,為響應國家號召綠化祖國,全場職工開展荒山造林。當時工區條件艱苦,交通不便,職工出行都是靠雙腳,每次上山造林都是一床被褥、一把镢頭,一袋干糧、一壺水,一去就是一兩個月,住在臨時搭建的簡易窩棚。
“當時條件艱苦,有時連飯也吃不飽,餓著肚子也沒有耽誤種樹。他整年吃住在山上,一年在家也不超過十天,每次回來頭發老長,渾身都是泥土。有時我也帶著孩子跟著上山。孩子都是我一個人帶。”徐普的奶奶回憶說,“就這么一干就是38年,如今徐廷倫已退休23年,但他仍時時心系林場,還經常對晚輩說‘種好樹,護好林,就是守住了林業的根’。”
“林二代”徐清欣:工資發不下來,也依然堅守
身為“林二代”的徐清欣,秉承了父業,1975年在板橋林場營林隊工作,綠化荒山,植樹造林。當時的林場條件有所改善,上山不用步行了,吃的是大鍋飯,住的是護林房。但山上挖樹坑,土質很少,為保證成活率,需把石頭一個個撿出來,一天下來手上全是血泡,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綠化了一個又一個山頭。
其間,林場改革,效益一度下滑。當時很多職工下海經商或停薪留職。但徐清欣選擇了堅守。回想起那段日子,徐普的媽媽深受感觸:“當時連工資也發不下來,家里兩個孩子要養活,真是太難了,但我們都沒有放棄。”
“林三代”徐普:沿著先輩的足跡,譜寫綠色生態保護的新篇章
受父輩們的影響,身為“林三代”的徐普接過祖輩、父輩的責任,為林場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
2003年,徐普從洛陽林業學校畢業,開始在林場學習育苗及造林技術,短短幾年,就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林業本領。后來,因工作需要,2008年他負責護林防火工作。
防火是林場的命脈。現在林場的條件好了、環境美了,人們喜歡利用閑暇時間到山里游玩,無形中增加了防火工作的壓力。為提高大家的防火意識,徐普和同事們不僅要走村串戶宣傳,還要在主要路口懸掛宣傳橫幅和宣傳牌。特別是春節、清明等重要節假日期間,他還要帶領防火隊員隨時應對突發事件。
多年來,林場沒有發生一起火警火災,多次被市縣評為防火先進單位。
“爺爺、父親在林場干了一輩子,如今,我接過他們的接力棒,繼續把這片用先輩心血換來的林海守護好。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我將扎根林業,踏著爺爺和父親的足跡,繼續譜寫綠色生態保護的新篇章。”采訪最后,徐普說。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