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父親
父親出生于大革命失敗后的次年,也就是1928年。父親幼年上過私塾。抗戰爆發后的一天,日軍占領了汝南城,學校停課,正在汝南師范上學的父親輟學回家。
回到家的父親專心務農,很快就成了地道的莊稼把式。后來由于運輸的需要,我家置辦了全鄉第一輛膠輪馬車,于是父親又成了技術嫻熟的車把式。再后來我家建了油坊,父親又成了掄大錘砸油尖(一種帶鐵箍的木制楔子)的油匠。父親還參加過鄉里進步青年組織的“抗日劇社”。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興辦教育,經同學舉薦,上級考查,父親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之后輾轉于高楊店、東和店以及楊埠的幾所學校,直至退休。
父親教書一向嚴謹,課備得細致,講得認真,批改作業一絲不茍,并想辦法做到寓教于樂。他的私塾底子可以讓他教起語文課來引經據典,得心應手;他的刻苦鉆研又能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課程形象化、簡單化,舉一反三,讓學生熟練掌握。不過他教過的學生都知道,父親的嚴厲是出了名的。
父親一向剛正不阿,仗義執言。1958年“大躍進”時,農村大搞“土地深翻”,以提高糧食產量。農民出身的父親對此很是反感,說,就這黃土瓣子,沒有肥料翻再深有什么用?就因為這一句話,父親被打成了右派。
但父親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卻從未改變。父親打得一手好算盤,在學校擔任“總務”多年。平常除了教課之外,還要負責學校的后勤和教務工作,所以很少顧家。家里里里外外都是由母親打理。
“75·8”洪水到來的前夜,村里各家都在緊張忙碌著,把糧食、被服等物品往高處轉移。父親卻一個人堅守在學校,先將教學用品集中到地勢較高的地方,然后找來鐵絲和檁條摽成伐子,以便洪水到來時把它們運送到相對安全的地方。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和姐姐幾次到學校哭喊著叫父親回去,父親不但不走,還讓我們幫他把伐子摽好,東西挪完,一切收拾停當,才戀戀不舍地跟我們回家。
洪水過后,上級號召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學校也亟待重建。當時,上級下撥的有限的救災資金幾乎都用在了生產一線,學校的重建只能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作為“總務”的父親積極配合學校領導,出主意、想辦法,帶領全體師生自己動手建土窯,燒磚瓦,伐樹木,努力在被洪水抹平的廢墟上建一所新學校,以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父親夜里陪著窯匠師傅觀察窯火,以隨時掌握溫度;白天還要指揮師生們鋸梁、砍檁條,實在困了就隨便靠哪兒瞇瞪一會兒。因為學校的檁條不夠用,父親就到公社找了一臺手扶拖拉機到外面借。有一次下雨路滑,滿載檁條的拖拉機陷到了路邊溝里。父親二話不說,和同去的幾名學生用力往上推。由于用力過猛,父親腳下一滑,右膝磕到一個六棱螺絲上,噴涌而出的鮮血立時濕透了父親的褲腿。父親忍著劇痛,用手絹扎住傷口,一瘸一拐地到附近村里央求來幾個棒勞力,借來一頭耕牛,硬是把車拽了上來。
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鄉親們的無私幫助下,當年10月,一排排紅磚紅瓦的新教室拔地而起。
新學校啟用儀式暨表先會上,上級領導號召全體起立,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父親上臺講話。父親只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只是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應該做的”。
和不少知識分子一樣,父親也難免清高、孤傲,但骨子里卻透著一股正氣。尤其是對后來的拉關系、走后門兒、貪污腐敗等社會丑惡現象,父親更是深惡痛絕。父親從教半輩子,教過的學生不乏當官的、發財的,但父親再困難也沒有求他們幫過忙、辦過事。逢年過節學生前來拜訪的時候,父親還教誨他們,做官要做清官,錢要掙得干凈,做事不能昧了良心。
父親一生清貧,幾乎沒給我們留下什么財富,卻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
父親的一生平凡而不失偉大,平淡而不乏傳奇。
父親于2010年正月十六仙逝,享年八十有二。
懷念父親。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