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橋!
□全媒體首席記者高琳琳文/圖
汝南,西周時屬于沈國封地,春秋戰國時,先后歸蔡國和楚國管轄。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并推行郡縣制,汝南一帶又短暫地歸屬潁川郡。漢高祖四年置汝南郡,這是“汝南”作為地理專屬名詞首次出現,其轄潁水、淮河之間的37縣,屬豫州刺史監察范圍,因為大部分轄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
在當今的汝南縣城有一座建筑不得不說,那就是位于縣城北關的北汝河石橋(明代),又名宏濟橋、博愛橋,明嘉靖年間修建。
汝南縣城拱北門旁邊是護城河,古橋便居其上。宏濟橋始修于明代,歷經歲月的風雨,橋上車轍深深,青石鋪條有新有舊,破損殘舊的護欄雕刻,依然透出當年的精美。如今,隨著西側新橋的開通,宏濟橋作為文物已不讓大車通行,橋上更多的是納涼和釣魚的人。然而就在這來去悠然的人們的腳下,幾塊帶字的鋪路石碑上卻記載著一個曾經叱咤河南的汝南名人和家族的故事,默默見證著歷史的風云變幻。
鋪路青石碑位于橋的南側,已斷成兩截,一橫一豎挨著平鋪。碑的上半截不知是因為車輛碾軋還是人為破壞,也成了兩半,但碑上的大字依然清晰。“巡緝總司令杰臣趙大人軍政之碑”13個字全用隸體,遒勁古樸,疏朗俊雅。碑上有楷體小字數行,但因損毀嚴重,大多模糊不清。碑邊花紋清晰,雕飾精美,可以想見當初制碑者的匠心。
橋的兩側有欄板,刻有獅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圖案,工藝精美,栩栩如生。兩側各設欄桿望柱30根,柱距2米,柱高1.3米,柱頂雕刻有獅、桃圖案,雕刻精湛,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獅子臀下雕須彌座,座之下坎凹處飾勾連紋,兩側飾如意紋。柱與柱之間掏榫銜接,柱間鑲欄板,上雕蘑菇、水擊浪花等圖案。全橋為青石條橫聯壘砌,每塊長2米,寬0.5米,厚0.2米。主拱條石高1.5米,寬0.4米,厚0.3米,采取豎立砌法。每孔橫聯22排,每排9塊,白灰漿砌,縫隙嚴密。主柱兩側各設小拱,石砌橋臺,護岸壁立,墩基設分水破冰尖。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提起汝南宏濟橋,這里面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汝河水面寬闊,流水湍急,河上沒有橋,人們經過此處只得蹚水而過,老百姓常常為過河而發愁。過去也曾在這里多次修橋,可因為河底流沙多,都沒有修成。官府就貼出告示,招聘能工巧匠修橋。告示貼了兩年多,竟沒有一人敢揭。魯班祖師聽說了這件事,就裝扮成一個青年石匠揭了告示。他和工匠們一塊兒制服流沙,建成了一座石橋。大橋竣工時,橋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甚是熱鬧。凡是過往的行人,無不稱贊橋修得堅固美觀。
張果老得到消息后,有心考驗魯班,于是倒騎著毛驢來到汝南北關,想檢驗一下橋的質量。他趕著毛驢往橋上走。剛一上橋,就聽有人大喊橋歪了。那橋果然晃晃蕩蕩,向東傾斜。說時遲、那時快,魯班一個縱身跳到橋下,用肩膀扛住橋身,并順手從一個賣豆腐的擔子上抓起一塊豆腐墊在橋下,橋才算穩住。
魯班看了看橋,哪里都好好的,只是東面的橋面比西邊低一些。魯班祖師十分羞愧,他為了記住這個教訓,保證今后施工中一毫不差,就挖掉了自己的一只眼睛。據說,從那以后,凡是泥瓦匠、石匠、木匠都是用一只眼看線直不直。至今在橋的東面在魯班祖師墊豆腐的地方還有一塊白石頭,上面留有魯班的五個手指頭印呢。
走在這座歷經滄桑留著深深兩道車轍的大橋上,撫摸著500多年前古人留下的精美石刻,感受著古人精湛的造橋工藝和5000年的中華文化精髓,記者對古人的智慧感嘆不已。500多年前的古橋歷經風雨滄桑,如今依舊昂然屹立在汝河之上。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