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心愿
記者 梁靈芝
青山埋忠骨,鮮花寄哀思。
4月4日,新蔡縣化莊鄉前王莊村大片綠油油的麥田里,人們莊嚴地肅立在一座新培土的墳塋前,獻上鮮花和祭品。新培的土、新刻的石碑、白色圍欄格外引人注目——化莊籍20位老兵自發組織起來重新修繕了四位烈士墓。
據記載,1947年,劉鄧大軍解放了新蔡縣,當地國民黨殘部與土匪勾結,盤踞在化莊、孫召的羅寨、袁寨等地禍害百姓。為保護老百姓,縣武工隊逐一殲滅這些反革命武裝,多名士兵在戰斗中犧牲。為紀念這些英勇犧牲的烈士,村民把村子改了名,“紀黃”就是紀念一位姓黃的烈士,“周李”就是紀念姓周、姓李的烈士。
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這里葬著四位不知名的烈士,其中一位李姓排長,另外三位身份不詳。人們把這里叫做“八路墳”,每逢清明時節,當地群眾也會自發祭祀。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烈士墓越來越小,慢慢變成了小土堆。今年清明節前夕,化莊籍老兵王浩回到老家梁樓祭祖,打算修繕祖墳,看到蕭條的烈士墓,動了修繕的念頭。
王浩1969年應征入伍,來到解放軍66軍某部服役。與他同時入伍的化莊老鄉近百名,也大都在該部服役。在部隊期間,王浩等人先后參與過6801工程京津段國防施工、唐山大地震救援等,陸續于1975年、1977年復員(1976年唐山大地震,部隊暫停復員)。說干就干。王浩詢問了修繕烈士墓所需費用,聯系了能找到的戰友,大家一拍即合,很快籌集了一筆款項。籌資款不夠,在市區搞經營多年、略有積蓄的王浩主動補足了剩余部分。
其實,20位老兵經濟條件大都并不寬裕。按照當年的復員政策,老兵們沒有安排工作,也沒有多少補貼。50年過去,當年應征入伍時只有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如今業已古稀之年,參加國防建設時流血流汗,不少老兵多多少少留下一些傷。但這些對部隊懷有感情的老人還是竭盡所能,踴躍捐款。
李金堂,化莊鄉三街人,他的父親李石山曾為劉鄧大軍先遣隊做過地下聯絡員,解放后當過第一任鄉農會主席,后來當過化莊鄉人民公社副社長、黨委委員。從小聽父親革命故事長大的他,服役期間左手大拇指骨折,至今仍比其他手指明顯鼓出一塊,回鄉后務農,捐款200元。
侯敬先,周李村人,1971年在部隊入黨,返鄉后一直在村委工作,先后當過多年黨支部書記、會計,捐款200元。
杜秀德,鄒大廟村人,在部隊施工時腰部受傷,被定為二級傷殘,捐款200元。
李長運,段小寨村委小李莊村人,服役時左臂受傷,至今伸不直,捐款300元。
陶安方在扛石頭時扭傷了腰,到現在逢天陰下雨還疼……
李志水、杜廣水、陳奎忠、趙書海、曹俊民……
“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比起長眠在這里的先烈,我們在部隊流過這點血汗不算什么。”王浩說。
揭碑儀式上,20位老兵像在部隊一樣,整整齊齊列隊,向四位革命烈士鞠躬致敬。
參加祭奠的幾十名學生代表也在老兵的帶領下鞠躬致敬。
參加祭奠的化莊鄉和縣退伍軍人事務管理局負責人盛贊20位老兵關注英烈、緬懷英烈、守護英烈的精神,表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精神狀態,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告慰先烈。
責任編輯:律凱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