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瘦身”后 競賽熱能否得到緩解?
摘要: 繼去年9月發布《關于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后,教育部于1月28日首次公示了2019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名單擬確定科技創新類、
繼去年9月發布《關于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后,教育部于1月28日首次公示了2019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名單擬確定科技創新類、學科類、藝術體育類全國性競賽活動共31項。其中,科技創新類競賽包括12項,學科類包括14項,藝術體育類包括5項。
教育部公示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其意圖是為了治理競賽亂象,以此減輕學生的負擔。輿論普遍關注,競賽“瘦身”后競賽熱能否得到緩解?目前高校實行的自主招生,會不會因競賽“瘦身”而萎縮?在對競賽進行“瘦身”的同時,怎樣關注學生的特長培養?
競賽熱能否得到緩解,主要取決于能否緩解擇校熱和擺脫唯升學論,如果依舊存在擇校熱和嚴重的唯升學論,那么,學生和家長就會功利地對待競賽,把競賽成績作為擇校和升學的工具。而在競賽“瘦身”之后,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培養、特長發展,需要推進大中學校自主辦學,以及進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建立更多元的評價體系。
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公布后,關注高校自主招生者,就特別關注還保留哪些競賽。從競賽名單可以看到,過審的競賽更重視學生的學科特長,這和公眾對學科競賽的認可度有關。近年來,針對競賽熱,不少輿論認為,只有學科競賽比較公正,也可以促進學生發展學科特長,而其他競賽則存在公信力不足的問題。
隨著全國性競賽的“瘦身”,參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學生很有可能減少,這符合教育部從嚴進行自主招生的要求。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嚴格報名資格條件,嚴格制定錄取標準,嚴格控制招生規模,明確高校在上一年錄取人數基礎上適度壓縮招生名額。未來的高校自主招生,將主要關注學科競賽獲獎和科創競賽獲獎的學生。這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是,自主招生的對象更明確,就是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避免更多學生功利對待自主招生,增加焦慮和負擔;弊的一方面是,自主招生對基礎教育的引導作用受限,大部分學校在進行教學時,會只關注納入高考錄取科目的教學。
這也是治理競賽熱需要注意的問題。競賽熱的問題,不在于競賽,而在于當前的教育環境。總體而言,由于義務教育不均衡,各地存在擇校熱,以及整個社會存在名校情結,而我國也在推進自主招生改革,因此,競賽就變為了擇校和升學的工具。要讓競賽回歸關注、展示學生興趣、特長的本質,需要緩解擇校熱,同時建立更為多元的招生評價體系。
我國部分學生、家長之所以功利對待自主招生,主要在于自主招生是給學生一定的降分錄取優惠,因此,一些學生參加競賽,是為了獲得自主招生入圍資格。要治理這一問題,壓縮自主招生規模或者對競賽“瘦身”,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需要進一步推進自主招生改革。目前的自主招生是和集中錄取制度嫁接在一起的,因此,獲得自主招生資格,會被理解為獲得降分錄取優惠。應按招考分離原則,設計“統一考試+學校完全自主招生+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的自主招生模式,即在統一高考成績公布后,由大學自主提出申請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者可自主申請多所大學;大學獨立結合統一測試成績、大學面試考察成績、學生特長表現、綜合素質進行評價錄取,一名學生可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再作選擇。這樣,就切實建立起多元評價體系,引導學生更理性對待特長發展。
我國關注學生的特長發展,目前采取的還是專門通道的方式。我國小升初到2020年前將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考慮到高中和大學的自主招生也是局部自主招生,因此,重視學生個性和特長發展,需要通過推進學校自主辦學實現。也就是說,要從關注競賽,到關注日常教育教學,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重視每個學生的興趣培養。這要求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以及高一級學校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這是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十分重要的內容。(艾萍嬌)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