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建食堂挖出古墓 為啥學校總能挖出古墓?
摘要: 1月6日,一則中山大學南校區挖出數座古墓的消息,瞬間讓中山大學上了熱搜。7日,經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確定,此次發掘共發現13處墓葬、1口水井,其中東漢墓葬1座,
1月6日,一則中山大學南校區挖出數座古墓的消息,瞬間讓中山大學上了熱搜。7日,經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確定,此次發掘共發現13處墓葬、1口水井,其中東漢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其中,標號為M1、M2、M3三座漢、明墓葬初步判斷文物價值為B級(重要),保存狀況為B級(保存一般)。為何中山大學能暗藏著如此多的“寶貝”?這些文物是否代表著某個年代的社會經濟狀況呢?
發掘出37件(套)文物
記者了解到,考古發掘位于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東區食堂項目工地,現場發掘已基本結束。此次現場總共發掘出37件(套)文物,其中M1號東漢墓出土文物35件(套)中,有6件都是動物俑,臥在地上的陶雞,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另兩件文物分別是清墓出土釉陶罐1個、墓志1塊。
據介紹,這個東漢墓的墓室原來很完整,人可以站立通行。發現時,它的上部已經被晚期、后代建設破壞了,現在只剩下一個墓底局部。墓底出土了不少東漢晚期文物,包括陶牛、陶雞、陶壺、陶罐、陶蓋,還有一些陶案殘片。
隨葬品標志著墓主的身份、等級,根據現場發現,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朱海仁推測“漢墓的墓主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生活水平至少在小康以上”,因為“一個人去世后能夠建造一定規模的墓室,墓室里還有數量不少的隨葬品”。
考古人員在現場發現一塊清代墓志,上面的文字有一些已遭破壞,目前看不清楚,可能是墓志銘或者買地券。
學校所在地為廣州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區
此次發現古墓與中山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據了解,該項目位于“康樂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區,這一區域內有鳳崗、馬崗頂等山崗,地勢較高,以往曾發現新石器時代遺物和東漢墓葬等遺跡。1950年代曾發現史前時期的石器,1960年代以來多次發現數座古代墓葬,2014年被公布為廣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地理研究成果看,漢代海珠區并不是現在的一個大島嶼,而是以寶崗、曉崗、赤崗、馬崗頂等高地為中心形成的小島。考古發現的東漢墓葬,其主人生前可能是在這些小島上生活的居民。”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地勢較高,適宜古人生產生活,死后埋葬。
該項目考古現場負責人宋中雷表示,下一步,學校和廣州市考古院將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規和考古工作規程,對這些古遺址古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保護。
為啥學校總能挖出古墓?
說起來,學校挖出古墓實在算不得新聞。西安就能舉出一大堆:陜西師范大學的賈耽墓(唐朝宰相)、西安理工大學的唐朝公主李倕墓(有人戲稱該校為皇家理工大學)、西安財經學院的夏太后墓(秦始皇的奶奶)……一方面,像西安、北京、洛陽等地都是著名的古都,歷史埋藏、墓葬遺跡本身就遠遠多于其他地區。另一方面,我國古代的宜居地區本身并不算寬廣,隨著城市發展的快速變遷,傳統的埋葬區早已經成了城市中心。
這也并非是中山大學第一次發現古墓。據記載,1961年1月10日《羊城晚報》曾披露中大考古教研組在校內發現一處西漢時代墓葬;同年11月,《中山大學》記錄,中大考古教研組在校區東區原高崗球場發掘出一座東漢磚室墓葬;1981年4月,中山大學東南區電教大學施工工地發現東漢時期墓葬一座。經有關部門同意,該校人類學系考古專業師生們自己動手,對該墓進行了發掘清理。(記者 葉青 楊侖)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