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到“無” 火車票完美蛻變
摘要:□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琳琳 實習生 曹壯壯 文/圖旅客在自助換票區取票。 新舊版火車票。一列列火車,一張張小小的車票。從“徹夜排隊”到“移動支付”,
□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琳琳 實習生 曹壯壯 文/圖
旅客在自助換票區取票。
新舊版火車票。
一列列火車,一張張小小的車票。從“徹夜排隊”到“移動支付”,從擁擠的綠皮火車到寬敞大氣的“復興號”,從普快的長途顛簸到高鐵的風馳電掣,小小的車票成為中國鐵路發展的見證者。現在鐵路又將開啟“無票”時代,即使旅客沒有帶身份證,進站前在刷臉快速通道對著“人臉識別”機器看一眼,就可以直接進站乘車。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鐵路的變化就是中國發生巨變的縮影。
今年60歲的李建偉曾經是一名鐵路職工,談起火車的發展他深有感觸:以前排長隊買票,遇到春運更是一票難求。許多做生意的人經常出差,就會委托鐵路部門的朋友買票。李建偉的岳父是退休鐵路工人,和家人聚少離多,每年探親回家都是坐硬座甚至無座,工作幾十年沒有坐過一次臥鋪。“1999年,岳父從福建泉州坐長途汽車到福州轉乘火車來看望我們,來時大舅哥買的硬座,一坐就是20多個小時,到家休息好幾天才緩過勁兒。”李建偉回憶,當時岳父在他家住了幾個月回老家,他幫老人家買了一張臥鋪票,老人家看到臥鋪票的價格后還埋怨他亂花錢。但是回到家鄉后老人逢人就炫耀:“我這輩子坐過臥鋪,很舒服。”
市民劉磊做建筑生意。這些年他經常輾轉各個建筑工地,往返車票都是家人在網上預訂的,到車站憑身份證就可以取到車票。他第一次坐高鐵列車是在2015年,感覺很新鮮。站臺和車門一樣高,列車全程對號入座,車廂內沒有了擁堵,列車跑起來非常平穩,沒有“咣當咣當”的聲音,也沒有嗆人的煙味,乘務員及時更換每人面前的垃圾袋,車廂內始終干凈如初。
“40多年來,火車票從小變大,從厚變薄,折射出我們國家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高鐵、動車改變了人們的出行觀念,拉動了沿線經濟,改善人們的生活。作為鐵路建設大軍的一員,雖苦猶榮。”李建偉告訴記者,中國鐵路經歷了從有到“無”的蛻變。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鐵路部門出臺了各種惠民的舉措,火車站的自助進站、候車、換乘、出站位置引導、餐飲引導、設施查詢等自助式信息服務的出現,讓旅客的體驗更加美好。
曾經紙質車票牽動著旅客的心,仿佛只有緊緊攥著它,出門才踏實。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大大方便了旅客們的出行,從最開始的售票窗口購票,到現在互聯網購票、手機購票,讓旅客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車票。而隨著電子客票的推出,更是極大方便了旅客們的出行,讓旅客進站更便捷,旅途更舒心。
近些年來,鐵路部門順應時代潮流,一直致力于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先后推出微信支付、刷臉進站等服務,現在又推出“電子客票”,預示著鐵路智能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應用和鐵路企業與時俱進的改革完善,紙質車票不再是乘車的唯一憑證,電子客票即將在全國全面推廣,鐵路乘車開啟“無票”時代,這無疑是鐵路服務的又一次大改進,讓旅客在出行上變得更加方便與溫馨。
1978-2018年,我國改革開放已經整整40年,一張小小的火車票,正悄然退出我們的生活,卻又成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發展成就的一個見證者。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