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仔到全國道德模范
摘要:“農民工司令”張全收追夢不止 從打工仔到全國道德模范
“農民工司令”張全收追夢不止
從打工仔到全國道德模范
□全媒體記者李玉榮
張全收帶領村民赴深圳考察(資料圖片)。
張全收給農民工過生日。
揚帆起航,激情出發。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出生在偏僻鄉村的張全收來到快速崛起的深圳謀生,以敏銳的眼光,以智慧和拼搏,以責任和擔當,從食不果腹的農民工到首創“全順模式,再到叫響全國的“農民工司令”、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道德模范。張全收無疑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帶領農民工與祖國共奮斗,與改革共成長,他與改革開放的故事驚心動魄蕩氣回腸。從鄉村到深圳,從特區到港區,他與農民工一起寒來暑往、風雨同行改變著命運、創造著奇跡。
拼夢想
背起行囊到特區尋夢
“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是這個時代讓我充滿激情,釋放出無窮的潛力。”近日,在深圳,張全收講起20多年來帶領農民工的創業歷程,張全收說得最多的是:“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偉大時代召喚我,與農民工一起創造這偉大奇跡。”
身穿淺藍色短袖的張全收顯得十分輕松,已經沏好茶在院里等待記者的到來。“以前這里都是工廠,現在都搬走了。”張全收指著他家西面的一棟樓房說,十幾年前,這里有很多工廠,火車站到處是背著魚皮袋子找活干的農民工。回憶20多年創業打拼,張全收給人的印象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得模糊,反而因為時代的變遷,凸現出由衷的感動。
其實,對于只上過小學五年級、十幾歲便出來討生的張全收來說,他雖然賣過冰棒、跑過運輸、蒸過饅頭、搞過建筑、修過鐵路,但他比較難過的時候是他開飯館失火、跑客運一個月出了3次交通事故。其間,他的奶奶去世,父親中風偏癱,母親精神失常,妻子生產時突發腦溢血昏迷,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等待他去覓食。
1997年,香港回歸引發新一輪南下打工潮,債臺高筑的張全收再也坐不住了,隨著這波大潮來到了深圳平湖。這次他跨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那時,是因為家里欠的債太多了,怕一輩子都還不完。”張全收說,他不得不背起行囊到深圳尋夢。他的夢想是:想辦法認識一個老板,他會對老板很好,學習怎樣做人,讓老板對他滿意,一輩子做老板的經理,能給老板獨當一面。
沒想到就是這次來深圳,張全收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強勁脈動,在跌宕起伏中干得驚心動魄,掙得盆滿缽滿,實現了從農民工到“農民工司令” 的華麗轉身。
拼團隊
組織農民工“抱團”打工
張全收坐在花園式的院子里給前來采訪的記者煮茶、倒水,談笑風生。1969年出生在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的他,怎么也沒有想到是改革開放給他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他想不到,時隔多年,他竟成了很多人慕名前來要找的名人,獲得數百項榮譽,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
“不能忘了來時的路。”如今,在深圳住上別墅的張全收說,他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租賃鐵皮房時他欠了房東150元錢,沒有床就在垃圾堆里撿個破涼席,撿塊磚頭當枕頭。
經過努力,張全收在平湖汽車站開了一個小吃店,來來往往吃飯的客人很多,他成為河南人在平湖汽車站的“熟面孔”。找不到活干的農民工沒錢時就到他的小吃店蹭碗飯,一來二去,老鄉們有什么話都愛對他講。
被國外媒體譽為“世界工廠”的深圳 ,每天有數以萬計的外省務工人員,涌到車站、碼頭、路邊等,到處是人山人海。
看著鄉親們處處碰壁,甚至被迫流落街頭,張全收坐不住了,想起了自己初來這里創業時的艱辛。他不但幫農民工找工作,1999年還創辦了自己的加工廠,這讓張全收開始開展他的“勞務租賃”業務,摸著石頭過河,走 “勞務派遣”的道路。
得知很多工廠不招河南人的事后,張全收在深圳平湖汽車站門口立了一個大牌子:“河南人找工作,張全收與你搞合作。內廠外廠任你挑,不欺不詐信譽高。若是騙了家鄉妹,怎對家鄉眾父老!”
在深圳河南籍打工者圈里,張全收有了“農民工司令”的稱呼,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紛紛慕名找張全收給自己安排工作。張全收的人力資源公司吸納一萬多農民工順利進入深圳100多家企業就業。
“張全收為當時深圳的社會治安做出了貢獻。”深圳市澤深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澤深海說,流落街頭的農民工被張全收組織起來,解決了很多黑心老板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農民經過培訓,進廠當了工人,素質不斷提高,為深圳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拼干勁
無論干什么都遙遙領先
“張全收是個非常勤勞、頭腦靈活、愛說愛笑的人。”在深圳平湖汽車站,曾與張全收一起打拼的上蔡老鄉段安偉說,張全收每天5時起床洗衣做飯已成為習慣。那時,看到農民工找不到活沒飯吃流落街頭,張全收就說:“這些農民工很可憐,我以后要當人大代表,替農民工說活。”“當時他剛來深圳,我感到他說這話太可笑,就說你吃了上頓沒下頓,還想當全國人大代表?”段安偉說,但張全收真的做到了,讓很多人佩服,讓上萬農民工為之點贊。
“只有奮斗才會成功。”張全收說,那時,他的廠接得最多的活是串珠子,他和工人一起串珠子,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串著珠子坐著就睡著了。
張全收說,他串珠子的速度非常快。當初賣饅頭時,他也是遙遙領先,人家一天賣1000個饅頭,他一天能賣3000個,一個饃店蒸的饅頭都不夠他賣。后來,他蒸饅頭,一天蒸40袋面粉的饅頭,剁饅頭剁得手腕都腫了。
“我開飯館時生意也好,有空的時候我就吆喝:‘老哥,來吧!燴面、雞蛋面、肉絲面、小酒小菜,好吃不貴,經濟實惠,先嘗后買,知道好歹;快!快!熟人來了,多放點菜、多放點肉啊!”一條街上數張全收的飯館生意最好。
“其實,雖然很累,但大家很開心。” 張全收說,大家知道串珠子串得越多掙的錢越多,一天可以掙二三十元錢,他和員工如同兄弟姐妹。
拼創新
首創“全順模式”
一段段難忘的場景,一個個感人的瞬間,記錄下張全收和農民工一起奮斗的畫面。
“那時候,我就看到張全收拉個蒸饅頭的機器,一邊蒸饅頭一邊安排工人。”在深圳張全收的創業基地,來自平輿縣東皇廟街道的崔柏林說,張全收像個鐵人,晝夜不停息,天天蒸饃讓來打工的老鄉吃。那時崔柏林在跑平輿至深圳的客運,一來就是幾輛車,三四百人安排不了,很多人到廠里找老板,人家根本不理。
“但張全收有個纏勁。”崔柏林說,他會一次次地去找老板談,一個勁地死纏硬磨。一個香港的女老板感動地說:“張全收真有個纏勁,我拿他沒辦法。”
由于當時女工的需求量大,男工不好安排,張全收就與人家老板談10個女工帶2個男工,這在當時非常了不起。
“在當時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人家廠里要求晚上10時要人,張全收就和農民工一起站在廠門口等,要求早上5時到,張全收就帶領民工4時就趕到。” 崔柏林說,有一次,張全收早上起來騎輛破摩托車去廠里安排人,由于天黑而且路坑坑洼洼,張全收被摔傷。
如今,崔柏林不再跑運輸,在深圳做小生意,閑時會到張全收的創業基地喝喝茶、聊聊天。
“這里到處是人。”在深圳張全收的創業基地,該公司副總胡軍付說,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后,生意特好,全順公司火了,張全收也火了,而且一年比一年火。那時,公司租賃了兩個培訓基地,這里是其中之一。沒活干了,工人們就在創業基地免費吃住。這也是張全收首創的包月薪、包年薪,吃住不要錢,重大疾病、意外傷害公司實行全面負責的“全順模式”。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時,最多有3500名農民工待工兩個月,張全收照樣為他們支付了800多萬元工資。
胡軍付說,那時天天像在打仗。如今,仍在創業基地工作的胡軍付顯得清閑了很多,往日工人聚集的房間也改成了辦公室,很整潔,更多的是清凈,胡軍付一直在這里負責。張全收的各項榮譽都擺放在榮譽室里,有數百項,參加各種會議的證件掛滿了墻壁上的衣架。當年的會議室還在沿用,張全收以及員工活動的照片還掛在墻上,一看就知道當年紅火的場景。
拼溫情
每年春節送農民工回家
歌聲和汗水一路揮灑。在改革大潮中,張全收獨創的“全順模式”為千千萬萬的農民工撐起一把保護傘,為農民工建造一個溫暖的家。每年春節,千家萬戶都要團圓。有的農民工逢年過節舍不得掏路費回家,張全收就把他們的父母和子女接到深圳,或租賃十幾輛大巴陪農民工回家過年,所有的費用由他承擔。
“那一路走得驚心動魄。”張全收說,一到年關,農民工的工資問題比較集中,農民工返鄉、回城浩浩蕩蕩,勞務派遣公司一到這個時候就忙得團團轉。特別是2008年雪災,鐵路中斷,送農民工返鄉,張全收過了一個最艱難的春節。
幾千名河南籍農民工來到東莞火車站,被告知火車取消,不少人都被凍哭了。張全收租車把他們拉回工廠。租車走107國道,大雪封路,107國道根本走不了。張全收動用各種關系,甚至拿出他的全國人大代表證,得知江西贛州有火車走,他又重新租了車,把工人送到江西,在贛州乘去河南的火車。
張全收說,全順就像工人的第二個家。正月初三,工人就開始返回工廠,要準備十輛臥鋪客車。
“當時火車票難買,很多打工者選擇大巴。”張全收說,那時,無論是送農民工回家過年還是農民工返廠,那一路,走得驚心動魄。
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家”一樣的公司,讓數以萬計的農民工從全國各地涌來,擠滿了全順公司。
拼精神:
把公司總部搬到鄭州航空港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說話間,張全收哼起了《我的未來不是夢》和《明天會更好》。他說,他很喜歡這兩首歌,在那個激情的年代,他常常會不知不覺唱這兩首歌,讓他對未來充滿憧憬。
2011年,中原經濟區被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沿海產業向河南轉移得越來越多。2012年,張全收在鄭州成立了新公司,他接到的第一筆訂單就是為河南富士康配套公司輸送人才。在沿海闖蕩了十多年的張全收,在招工中總結出一系列經驗,他把這些經驗在河南復制,培訓出合格的企業用工人才向全國輸送。
上蔡縣人、跟著張全收在南方干了10多年的白懷平,隨之被調回河南,成為河南全順公司總經理。這是張全收引進南方的先進經驗,復制到河南的新一輪的創業發展。白懷平說,離家近,風土人情更接近,與企業溝通比在深圳更容易,感到多了一份尊重。
全順公司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為富士康搞好配套服務。那一年,白懷平先期帶領全順員工殺回中原。他帶領員工每天早上起來跑步,很受企業歡迎,附近的人還以為是部隊士兵在訓練。他們把員工培訓好上崗,企業非常省心,很多企業競相找張全收簽訂勞務用工合同。
周口鹿邑縣賈灘鄉方莊村的湯娜娜17歲到全順公司打工,不但收獲了不菲的工資,也收獲了愛情,與上蔡小伙兒趙軍超結為連理。今年,湯娜娜隨著打工潮的向北回到鄭州,走上了管理層。記者采訪時,她正在和員工一起過32歲生日。張全收為她唱了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
2014年,張全收將公司總部遷到鄭州,對農民工進行專業培訓,不但為企業輸送“高質量”的農民工,還成立了200余人的扶貧志愿團隊,先后培訓并幫助6萬多名農民工就業。
拼愛心:
捐出2000多萬元善款
“張全收一路走來不容易。”澤深海說,當時,張全收每天5點準時起床,6點準時到廠里發表講話。深圳人眼中的駐馬店人干勁大,情感是真實的,特別是張全收,骨子里就有一種大愛。2003年,張全收的事業剛起步,公司只有10多萬元的現金賬目,他卻攬下了為家鄉捐款80萬元建小學的活。那時,他就覺得張全收這個人可敬、可交。有一年的年底,深圳一工廠總經理外逃,幾百名打工妹半年的工資沒了著落。在她們哭成一團、萬般無奈時,張全收拿出240萬元支付了工資,并將她們安置到另一家企業上班。
每年春節,他都會回拐子楊村為村里老人發紅包,為貧困戶送年貨。多年來,張全收用自己的愛心、善心,捐資助學、敬老孝老、扶貧濟困、建橋修路等,共捐出2000多萬元善款。
2008年,張全收高票當選拐子楊村村支部書記、村委主任。上任后,他自掏腰包為村里建橋修路、建村室、建文化大院、安路燈和健身器材,并為全村人購買醫保。他還出資10萬元選50名村民代表到深圳參觀考察,讓村民開闊視野。2016年,他投資100多萬元建10座蔬菜扶貧大棚,讓貧困戶有活干,有錢掙,盡快脫貧。如今,他帶領全村人順利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結碩果:
連續三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張全收是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普通農民,在深圳打工,他憑著超乎常人的執著和真誠,為農民工解決了很多問題。
“這些年與張全收共事,他的品德感染了我。”深圳市澤深海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澤深海說,張全收對農民工的愛心、對家鄉的情懷,對弱勢群體奉獻出的愛深深影響著他。
這些年,張全收得到了榮耀、贊揚,得到了農民工把他當親人一樣的感情。更為重要的是,2008年1月23日,河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張全收為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得知自己被選為人大代表,我眼淚都流出來了。”張全收說,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工,被選為人大代表,他激動得一夜沒睡著。
想到自己要到北京開會,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農民工,要替農民工說話,他就開始收集材料、寫建議。后來,他把農民工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就業與權益保障的建議》帶到“兩會”上,真正成為農民工的代言人,在政府與農民工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為了參會,我精心挑選了兩套西裝、兩條領帶,買了個大皮箱,帶了三雙新皮鞋。”張全收說,在人們的心目中,農民工都穿得破破爛爛,他為了樹立農民工形象,穿著西裝走進人民大會堂。如今,張全收已連續三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每年“兩會”他都圍繞農村、農業、農民等“三農”問題提出建議。在“兩會”期間,他成為媒體關注的“人物”。2015年,張全收榮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稱號。2017年,張全收獲得助人為樂類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改革開放40年,我和農民工是經歷者、見證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張全收說,多年來,他和他的團隊累計安排農民工200多萬人,創下150多億元的勞務收入,讓數以萬計的農民工家庭脫貧致富。如今,他最大的心愿仍然是愿天下的農民工都過上小康生活,樂享改革開放成果。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