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水井養(yǎng)育一方百姓
摘要:□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琳琳 通訊員 馬 媛 文/圖寺廟原來的位置正在進行拆遷改造。一個不大的寺廟香火不斷,廟里的幾名尼姑待人和善,一口四方水井養(yǎng)育了附近很多居民。在市民
□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琳琳 通訊員 馬 媛 文/圖
寺廟原來的位置正在進行拆遷改造。
一個不大的寺廟香火不斷,廟里的幾名尼姑待人和善,一口四方水井養(yǎng)育了附近很多居民。在市民韓智民的記憶中,原來位于市南海路南段原文化宮對面就有這樣的景致和建筑,只不過過了半個多世紀,這些人和事只能憑借回憶還原了。
南海路上的尼姑庵
“那時我才13歲,經常和一群同齡的孩子去寺廟里玩。那個時候,那個寺廟叫南海寺。”78歲的韓智民是駐馬店市的老住戶,他說,南海寺說是一個寺廟,其實就是一個尼姑庵,也叫姑姑庵,里面有一個年紀很大的尼姑領著兩個年輕一點的尼姑管理著庵里的香火。
韓智民說,南海路上的這座寺廟位于現在的南海市場。寺廟呈凹型,大門朝西,從廟北側的一個通道向西再向南就能看到寺廟大門,廟里左右各有3間廂房。大殿分三塊,安置著幾尊佛像,平日里香火不斷。
孩子們喜歡去寺廟的原因無外乎湊熱鬧,看著大人們點燃一把香然后跪拜在佛像前,口中喃喃細語,有些滑稽。
“等大人們回去或者尼姑送客時,我們也會裝模作樣地學一遍,跪在蒲墊上磕頭,然后哄笑而去。”韓智民說,他小時候不知道大人們?yōu)槭裁匆獙χ鴰鬃鹌兴_拜了又拜,后來聽家里的老人說,如果心誠菩薩可以滿足跪拜人的心愿。于是孩子們就會跪下祈禱有好吃的或者不用去上學。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實現過。
韓智民說,那時廟里的香火很旺,不但附近的人常來,他還多次見到一些穿著破舊、從鄉(xiāng)里趕來拜佛燒香的。很多人跪在地上念念有詞,互不干涉,如果人多就會在殿外等候,十分虔誠。
“寺廟大門朝西,大門上有牌匾,兩側門上的柱子上有許多字。”韓智民說,因為對這些字并不感興趣,所以他只記得大概模樣。
去寺廟玩時,韓智民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因為寺廟大門前是一大片墳地,每年清明,都會有人前來掃墓。他們都很害怕,特別是天色漸暗后,他們絕不在寺廟逗留,回家時跑得比兔子還快。
孩子們喜歡到寺廟墻后的荒草地里玩,有時候玩捉迷藏,有時候比翻跟頭。
出家人身世孤苦
“媽媽,寺廟里的尼姑為什么出家?她們把頭發(fā)都剃了,豈不是跟和尚一樣?”小時候,韓智民經常這樣詢問母親。
母親說,那些出家的尼姑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遇到她們時,不要調皮,要尊重她們。
聽了母親的話,韓智民再去寺廟玩時,就會關注尼姑們的一舉一動,或許是想從她們的臉上看到她們過得幸不幸福,會不會厭倦這里沉悶的生活。
寺廟里有一個年輕的尼姑對人和藹,遇見他們這些調皮的孩子,不但不生氣,有時還會主動和孩子們聊天。韓智民回憶,一名年輕的尼姑經常跟大家講自己的事。“那名尼姑的父母早逝,她是個要強的人,不愿意跟著其他親戚生活,就靠打工度日。那時兵荒馬亂,一個女孩子在外面風險太大,她就干脆到尼姑庵里削發(fā)為尼了。”韓智民說。
幾名尼姑在寺廟里過得很清苦,韓智民從她們的飲食中就能看出來。雖然當年物資匱乏,自己家也不常見油腥,可對方的飯菜更是“荒涼”,很多時候飯桌上只有自制的咸菜而已。
“那時全國剛解放,大家都很窮。去燒香的人,只拿兩個雞蛋或者一些少量的糧食就算香火錢了。”韓智民回憶,寺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三名尼姑的生活全靠化緣。他經常見到三名尼姑外出撿柴草燒火用,空閑時幫人加工手工藝品,以賺取微薄的收入維持寺廟的運營。
“你們沒有家人嗎?你們想家嗎?”膽大的孩子會主動詢問她們。尼姑們說,如果有家,誰愿意來這里,寺廟就是她們的歸宿。
一次,韓智民和小伙伴逮了一只小鳥,想烤著吃,但是碰到了一名尼姑。尼姑勸他們把小鳥放了。“我們聽了她的話,把小鳥放了,可一直懷念烤肉的味道,每次說起來就流口水。”韓智民說。
一口神奇的老井
讓韓智民最難忘的是寺廟大殿和南側廂房之間的一口水井。“以前沒有自來水,大家用的都是井水,我家也有一口井,但比寺廟里的井小得多。”韓智民稱,這口水井并不起眼,但長年不干涸。最神奇的是水井里的水,不但好喝,而且是做豆腐的好材料。
說起寺廟香火旺盛,并不是指在寺廟里祈福有多靈驗,而是因為寺廟里這口神奇的水井。相傳喝了水井里的水能包治百病,許多父母會帶著生病的孩子前來祈福,然后再帶些水井里的水回去。
水井呈正方型,井口的石塊有些年頭了,石塊外面呈深藍色,里面呈黑褐色,可能是長期不見陽光的緣故。井水深不見底,但能倒映出人的臉。孩子們對這口井充滿好奇,可又怕掉到里面,只能趴在井沿上露個臉,搞個怪樂一下。
“那個時候,市區(qū)所有做豆腐的商販都會帶著大桶來提水,因為如果不用這里的水,做出來的豆腐就很難吃。”韓智民說,發(fā)現這里的井水做豆腐好吃還是當時南海路南段一家做豆腐的大爺發(fā)現的。那位大爺原本是想帶些井水回去給生病的老人喝的,沒想到無意中把水倒進了做豆腐的大鍋里,結果就做出了比以前好吃很多的豆腐來。一名年輕的后生不信,就用其他水井里的水做出豆腐和大爺家做的豆腐進行比較。后生做的豆腐遜色很多,口感也差,一傳十、十傳百,此后,只要是做豆腐的商販,都會到寺廟里提水。
“小時候我肚子疼,母親就讓我去喝些井里的水,沒想到一喝就好了。”韓智民笑著說,或許是心理作用,又或許是井里的水含有其他礦物質,所以才會有水到病除的傳聞。
“以前沒有冰箱,到了夏天,有人就會專門去打水解暑。冬天,井水打上來,并不凍手,一些母親就帶著孩子在廟里邊聊天邊洗衣服。”韓智民說。
尼姑庵其實并不大,但有著悠久的歷史,有人說先有這口水井才有的寺廟,但誰也說不清楚,也沒人去探尋。曾經有三三兩兩的女香客來此敬香火、拜菩薩,也有人去敬水井,感激它給自己帶來了福音。
滄海桑田南海路
曾在市南海路居住過的李毛對這座寺廟也有些印象。李毛說,建國初期,民間封建迷信活動盛行,嚴重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黨和政府對封建迷信進行破除,尼姑庵里的那些尼姑就都還俗回家了,寺廟空置了一段時間。
寺廟被封后,大人們不去燒香拜佛了,孩子也不再去撒歡,漸漸地,寺廟就被大家淡忘了。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南海寺,南海路也不會有現在的名字。”韓智民說,南海路的來歷和寺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同時也記載了一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和變遷。寺廟原來的位置拆遷后改建成了企業(yè)、民房、公房,后來變成了大家熟悉的南海市場,南海寺早已難覓蹤跡。
昨日上午,記者在市南海路南段看到,由于拆遷改造,原來的南海市場已成了一片廢墟。驛城區(qū)南海街道南海社區(qū)的工作人員說,南海市場拆遷改造后,將建大型室內集貿市場,商販再也不用在店外經營了。建成后的集貿市場,將是南海路上唯一的大型市場。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