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華麗變身市民樂享生活
摘要:□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琳琳 實習生 曹壯壯 文/圖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房子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房子是家,是安寧,是避風港……改革開放40年來,從一開始的土坯房到
□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琳琳 實習生 曹壯壯 文/圖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房子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房子是家,是安寧,是避風港……改革開放40年來,從一開始的土坯房到磚瓦房、樓房,從福利分配到個人消費的巨大轉變,從幾代人共居一室的必需品,成為今天享受生活的“奢侈品”。
土坯房里的童年
今年45歲的張國志和妻子在市區經營一家小飯館。
“我和妻子原來都有工作,后來單位不景氣,我們下崗就開了家飯店,平時兒子有空也來幫忙,一家人過得還算愜意。”張國志告訴記者,他從農村走出來,現在在市區掙錢,有一群朋友,不久前剛搬了新家,他很知足。
張國志說,40多年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是低矮的土坯房,門窗上掛著一張秫秸做的簾子,冬天的夜晚,把這簾子拉下來,可以抵御風寒。當時,不單房子是土坯做的,連院墻和屋里的灶臺、炕等也都是土坯做的。放眼望去,整個村子都是土黃色的。
由于是泥土結構,所以不禁風雨。在張國志的記憶里,一個叔叔家的老房子,在雨水的浸泡與侵蝕之下,土坯房一側墻體倒塌了。叔叔冒雨從村里的磚窯廠撿來磚頭,把墻體砌上,才算勉強度過雨季。如今,土坯房已成為那個時代的記憶。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前夕,土坯房在農村普遍可以看到。所謂的土坯房,是指將黃泥和稻草抹到房梁和椽子上,一層層地抹上去,最后夯實抹平就成了。現在,大家也只能在電視劇里看到這樣的房子。
“我還記得我們家就兩間房,一間當廚房,一間當臥室。廚房的灶臺上面放著一口大鍋,灶坑的旁邊有一個拉風箱,每當引火用鍋時都要拉動旁邊的風箱,爐火才能燒得旺。”張國志說,小時候,母親常喊他去院里拿秸稈燒火,灶坑旁邊是柴火堆,門后面是一個大水缸,里面裝滿了井水。
筒子樓里求學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福利分房制度,絕大部分城鎮居民的住房是租賃單位或房屋管理部門的,僅有少數居民擁有自己的房子。人口多、住房面積小、三代同居一室是當時住房條件的真實寫照。
1985年,10歲的張國志隨父母來到市區打工,當時他們一家人居住在市健康路東段(現農業局樓下)搭建的一間小房子里。說是房子,只能算是一個臨時落角點。張國志被父母安排到一所小學后,一家人就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
“那是我第一次住樓房,雖然廚房和衛生間都在外面,可是和鄉下的房子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張國志感慨道,那個時候,樓房里一條走廊串連著許多單間,因為長長的走廊兩端通風,狀如筒子,因此叫“筒子樓”。
筒子樓當時也被稱作福利房,一般是國有或集體企事業單位為解決職工住房而建造的住宅。有不少筒子樓是用廢棄的辦公室或廠房改造而成的。
筒子樓面積小,每個單間只有10幾平方米,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住房樣式。曾有無數中國人在筒子樓里結婚生子,奏鳴鍋碗瓢盆交響曲。
筒子樓的盡頭往往是洗漱間。一整層的住戶都要依靠它來完成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清潔工作,這里的住戶早晨排隊洗漱是家常便飯。
和其他住戶一樣,張國志的父母也在家門口擺放了一個簡易的蜂窩煤爐灶,直至后來出現液化罐爐灶。樓道里長年被一種居家式的黑色籠罩,彌漫著廁所和飯菜的混合氣味。
筒子樓雖然擁擠不堪,但給不少人留下美好記憶。上班面對面的同事,下班門對門的鄰居,鄰里關系融洽,大人小孩樓上樓下隨便串門。一到吃飯時間,樓道里就油煙飛濺、人聲鼎沸,這樣的場景和生活方式成了那一代人特有的記憶。
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國志上完了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他考到外地的學校,父母才搬到其他地方生活。
家屬院里的溫馨
大學畢業后,張國志在市區找到了一份工作,從此在市區落了根。
后來,張國志的單位分給他一套房子,雖然只有60多平方米,但張國志很滿足。家屬院里,每家每戶的房屋里都有衛生間、客廳、廚房、臥室,麻雀雖然,五臟俱全。
單元房是設施相對完備、自成體系的獨立房子,居住條件上升了一個大臺階。住戶除了出入自己的單元外,無需和別人共用空間,對于住戶的隱私保護得較好。
上世紀80年代初,城市居民解決住房主要是“等國家建房,靠組織分房,向單位要房”,盼望著分房盡快輪到自己。然而,分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房小組要調查申請人的住房狀況,還要根據申請人的各類情況和領導的意見、建議制定“住房分配細則”等。那時,房子還不算是商品,也就不存在交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成立,這意味著“新住房時代”正式開始。我國的住房政策出現了分水嶺。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樣的自建公房折價轉賣給了使用者。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宣告終結,中國房改進入實質性階段,中國的住房分配完全走上了商品化道路。房屋、房價上升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關心的層面。
上世紀90年代的商品房,加大了客廳、廚房、衛生間、陽臺的面積,較高檔次的住宅還有餐廳、書房、儲藏室,臥室以外的居住空間大大擴展。那時的住房已與現在的住宅比較接近,只是樓層往往不高,一般也沒有電梯,裝修費用比現在便宜不少。
高層洋房里的愜意
步入21世紀,人們的住房選擇條件多了起來,高檔住宅區、復式樓、別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種類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筍般林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在追求寬敞的同時,人們開始關注居住環境的各種配套設施。
如今,張國志和妻兒已經搬到了高層洋房里居住,每天乘坐電梯上下樓,屋里通風、采光都很好,一家人都很享受現在的居住環境。“市區從過去清一色的平房變成現在的多層和小高層樓房,從當年的大雜院到今天風景如畫的文明小區,改革開放讓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變得越來越漂亮,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張國志說,“短短40年,祖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從貧窮走向繁榮,人民從貧窮走向小康,未來我們的生活將更美好。”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