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玲 貧困戶成脫貧致富帶頭人
摘要:記者 楊軍民 通訊員 高萬寶一座座塑料大棚是她的扶貧基地、一排排香菇袋是她的帶貧項目、一箱箱食用菌是她的帶貧成果……“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縣供銷社
記者 楊軍民 通訊員 高萬寶
一座座塑料大棚是她的扶貧基地、一排排香菇袋是她的帶貧項目、一箱箱食用菌是她的帶貧成果……“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縣供銷社的傾情幫助,俺再也不能像個病人一樣了,心里只想著與周圍的貧困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盡快脫貧致富,共同過上好日子!”近日,在正陽縣陡溝鎮孟莊村采訪時,村民張運玲笑容滿面地向筆者表達自己的想法。
病魔讓她對生活失去信心
今年38歲的張運玲,自由戀愛嫁到孟莊村,全家只有5畝地,家里僅靠種植傳統農作物很難維持日常生活。于是,他們夫妻二人決定到廣東打工,打工的收入再加上種地的收入,日子雖然辛苦,但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充滿著幸福感。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2012年12月的一天,張運玲感到身體不舒服,夫妻二人就從廣東回到河南鄭州看病。愛人看到檢查結果是白血病的時候,猶如晴天霹靂。當張運玲知道自己得的是白血病時,她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她對愛人說:“你別管我了,讓我自生自滅吧。”愛人抱著張運玲痛哭著說:“我不會放棄你的,你也要堅強起來,讓我們共同渡過難關。”
幫扶讓她的人生重現光明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正陽縣委書記劉艷麗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激發內生動力,正陽縣在貫徹落實中著力給貧困群眾輸送精神給養,引導他們增強主體意識,挖掉精神上的窮根。”
2016年,鎮、村嚴格按照識別程序,根據張運玲的生產生活現狀,她被識別為貧困戶。隨后的日子里,張運玲的病得到了醫療救助、孩子的學費得到了教育扶持、家庭享受到了產業扶貧政策的惠及,生產生活極大改觀。張運玲暗下決心要靠自身脫貧,依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富裕生活。
正陽縣供銷社選派了駐村第一書記李峰駐村,并選派工作隊進駐幫扶。其中,駐村工作隊員就有縣供銷社干部魯新愛,他是正陽縣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身懷食用菌種植好技術。縣供銷社要求魯新愛把全村的貧困戶帶動起來,村“兩委”把貧困戶全部集中起來,想讓大家發展食用菌產業,經過討論沒有人敢試,只有張運玲想試試。得知張運玲的想法后,村里請求鎮政府為村里注入了10萬元資金,在村委旁建起占地13畝的10座食用菌大棚。張運玲成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是她遇到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和資金的困難。公公、婆婆極為反對,可是她愛人支持:“只要身體好,生活充實比什么都好!”
有了理想、夢想,可是資金又遇到困難。沒資金,她找姐姐借。2017年底,張運玲承包大棚,今春已經收入2萬多元。張運玲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如今,她把全村的大棚全部承包了下來,準備干一番大的事業。
帶動八戶貧困戶共同致富
自己自主創業脫貧致富并不是張運玲心中最終的想法,看到作為貧困戶的父老鄉親還處于困苦的狀態,她決定依靠自身的努力來帶動他們共同實現脫貧致富。
張運玲開始了她的帶貧致富行動。她與李峰詳細商談交流了自己的帶貧想法,得到了李峰的大力支持。她放棄休息時間,與李峰一起深入貧困戶家中耐心做貧困戶的思想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先后有8戶貧困戶與她簽訂了用工合同,到她的食用菌基地就業。袁亮、袁華兄弟二人是天生的啞巴,也是貧困戶。兄弟二人心地善良、能干,隨叫隨到,啥活兒都爭著干。袁華的兒子很爭氣,考上了大學,因為家里窮,本想輟學,看到父親在食用菌基地就業后,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父親的多次鼓勵下,暗下決心要把學上好。張運玲心里裝著貧困戶,他們來打工,不管活兒多少,一天最少是50元的工資。
如今,張運玲的自主創業行動讓她成為村里貧困戶的榜樣,激發了更多貧困戶自主創業脫貧的內生動力。
責任編輯:w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