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業務“地雷”爆發 從“蜜糖”變“毒藥”
摘要: 基金子公司的業務風險似乎正處于集中爆發期,有的違約,有的陷入糾紛,不僅危及公司利潤,還傷害公司品牌。
基金子公司的業務風險似乎正處于集中爆發期,有的違約,有的陷入糾紛,不僅危及公司利潤,還傷害公司品牌。在去通道、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基金子公司規模持續縮水,曾經是基金公司擴張規模的一把利器,現在卻從“蜜糖”變成“毒藥”。而且可以預期,在將來銀行系資管公司批量設立的環境下,大部分基金子公司恐成雞肋。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基金子公司規模6.12萬億元,而2017年底時,這一數字為7.3萬億元,子公司管理規模持續萎縮。
更嚴重的是,子公司早期跑馬圈地、爭搶項目時,風控不到位。比如德邦基金公司子公司此前就被上海證監局認為公司風險控制管理薄弱,存在重大風險隱患。其董事會組成、重大事項報告流程不符合該公司制度要求,部分項目存在盡職調查流于形式、投后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責令其改正。之前還有包括海富通等多家基金的子公司受到相關監督管理措施。
如今這些業務“地雷”,正處爆發期,嚴重的還涉及到所發行產品出現違約,陷入糾紛。有的子公司采用訴訟手段在替投資人追討資產,但一來時間周期長,二來即使官司贏了,能否收回資金也未可知,這對其自身品牌顯然是一大傷害。處理不妥可能還會連累其母公司,規模小的基金公司那點凈資產可賠不起。日前已經出現多起投資人上門向母公司討要說法的情況。
對于子公司目前的局面,筆者早在5年前就已撰文提醒,子公司新將進入的領域并不是一片待墾荒的肥沃土壤,而是有著充分競爭的市場,如果一味規模至上,項目質量降低,過后風險爆發是在意料之中。
從行業后續趨勢來看,目前銀行系基金的子公司一枝獨秀,其他大部分公司份額不斷縮水,這種環境下,小公司不如干脆壯士斷腕,學習一些合資基金的定力,不去從事自己不具備優勢的業務。
此外,現在銀行準備自己直接成立資管公司,那么它與基金子公司恐怕會形成直接競爭關系。這些子公司也需盡早籌劃,以免成為雞肋。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證券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