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達人”吳中友
摘要:通訊員 范 杰 陳治忠 李斌秸稈、牛糞這些在過去常常被農民丟棄的廢物 ,而今,正陽縣人大代表、永興鎮永興村民兵養牛專業戶吳中友把其變成了寶貝。他把花生、玉米秸稈無氧青
通訊員 范 杰 陳治忠 李斌
秸稈、牛糞這些在過去常常被農民丟棄的廢物 ,而今,正陽縣人大代表、永興鎮永興村民兵養牛專業戶吳中友把其變成了寶貝。他把花生、玉米秸稈無氧青貯后養肉牛,牛糞發酵后種植蘑菇,年收入400多萬元,成了正陽縣履職富民的“養牛達人”。
“豆腐匠”轉身當“牛倌”
今年46歲的吳中友,是永興村民兵連的一名普通民兵,早些年他曾參加縣人武部開展的“民兵帶頭科技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雙帶”活動,因學會豆制品加工技術,在家里開了豆腐坊,很快成了“萬元戶”,還被縣、鎮評為“民兵致富帶頭人”和“民兵致富能手”。
做豆腐生意成功后,吳中友手中也積累一些資本。當他看到家鄉每年農業生產時產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而這些含有大量的牲畜所需蛋白質養分的秸稈常常被鄉親們亂扔甚至焚燒,既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又污染環境,于是他就萌發了建一個肉牛循環養殖場的念頭,把這些秸稈消化掉。
2011年冬,吳中友在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致富經》欄目中,看到“秸稈養牛,北繁南育”信息后,就親自到內蒙古牧區考察,發現內蒙古養牛戶用的草料正是來自正陽縣的花生秸稈,運到內蒙古時每公斤0.45元。他一算賬,在正陽養一頭牛要比在內蒙古養一頭牛多賺3000多元。況且牧區母牛品種好,改良和繁育費用低,而農區秸稈資源豐富,氣候溫暖,御寒消耗低,飼養周期短。通過“北繁南育”實現優勢互補,生產成本會大大降低,秸稈養牛成為吳中友看好的“黃金”產業。
循環養殖成就“養牛達人”
2012年,吳中友投資60萬元,在鎮黨委、鎮政府和鎮武裝部的幫助下,從吉林引進了35頭西門塔爾牛犢,在小陳村創辦了占地8畝的肉牛循環養殖場。養殖場建成后,吳中友開始大量收購當地的秸稈,解決了本鎮以及附近幾個鄉鎮3000多畝農作物秸稈的處理問題。按每畝200元收購價格計算,僅此一項每年為當地農民增收60多萬元。
養殖場把這些秸稈收購回來粉碎后碼成堆,經過半個月的高溫無氧青貯發酵技術殺死病菌,制成高蛋白飼料。俗話說得好:好草養好牛,好牛產好肉。在秸稈利用上,吳中友突出“以青化干”和“以粗代精”,加工出“壓縮餅干”和“面包草”飼料,添加蜂蜜、豆粕、維生素、礦物質和秸稈發酵劑等,不僅提高了營養價值,而且體積小、規格統一、儲運方便、保質期長,能有效解決養牛季節性缺草問題和秸稈資源的粗放利用問題。
萬事開頭難,創業貴在精。剛開始,由于吳中友秸稈養牛業務不精、防疫措施不當,他的牛因病一個多月死了5頭,一下子損失6萬多元。“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只有奮斗才有幸福。”于是,吳中友參加了縣、鎮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秸稈養牛和獸醫防疫實用技術培訓班,多次到鄭州、泌陽等地參觀取經,苦心鉆研肉牛循環養殖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實踐,吳中友終于掌握了配藥、打針、疾病預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秸稈氨化、飼料配方等養殖技術。飼養中,他根據肉牛的生長習性及氣候變化,用牧草和花生、玉米等秸稈與精品飼料科學配比出不同的混合飼料,因牛施喂,一頭牛喂養340天左右體重就有680公斤~750公斤。
3年下來,吳中友先后滾動投資220余萬元,爭取國家肉牛自繁自育項目扶持資金70萬元,引進良種肉牛160多頭,自繁自育30余頭,銷售商品肉牛79頭,收入140余萬元。目前,存欄肉牛176頭,其中30余頭母牛即將產犢。
種養結合,延伸養牛產業鏈條
2014年5月,吳中友組織周邊35戶養牛專業戶聯合成立正陽縣興盛肉牛養殖農民合作社,采取小農戶分散飼養和規模飼養并重的形式,實行“合作社+循環養殖場+散養戶”的經營模式,在“品種、防疫、管理、飼料、購銷”等方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跟蹤服務。到2016年,合作社已擁有培育30頭以上的民兵養牛大戶15戶,培育10頭以上的民兵養牛專業戶20戶,為民兵養牛戶統銷肉牛230多頭。
隨著養殖場規模不斷壯大,牛糞越來越多,怎么消耗每年3萬多立方米的牛糞?吳中友通過參加縣人民代表大會,獲得牛糞種菇信息后又選擇了他的第二個循環養殖經,用牛糞種植蘑菇。
有志者事竟成。2017年2月,吳中友在出席正陽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一次全會上,找到參會的市人大代表、正陽縣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新愛求教。當魯新愛聽說吳中友養牛致了富,牛糞處理遇到困難時,就向吳中友傳授一項秸稈養牛、牛糞種菇的好門路:“牛糞是種植雙孢菇、香菇的生態好原料,如果種養結合,用廢棄的牛糞種植雙孢菇、香菇,這樣不僅可以將牛糞變廢為寶,同時還能延伸養牛產業鏈條,提高養殖和種植的生態經濟效益。”
魯新愛的一番話讓吳中友茅塞頓開。夏收后,他便開始著手建食用菌大棚2座、大型晾糞場1個、興建50立方米沼氣池1個。在縣有關專家的指導下,他創造了以秸稈養牛、牛糞牛尿入沼氣池,沼渣、沼液作肥料,牛糞發酵培育雙孢菇等種、養一體化生態循環模式。
如今,吳中友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把帶領農民秸稈養牛、用牛糞種植蘑菇走共同致富路作為自己的責任。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全鎮發展食用菌大棚3000多座,每年使用牛糞3000萬公斤,原來被鄉親們不屑一顧的牛糞也成了搶手貨。2018年,吳中友分別被縣、鎮授予“生態文明建設標兵”“優秀人大代表”“民兵自主創業致富帶頭人”“養牛狀元”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