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了沒報到 怎么避免浪費教育資源
摘要: 如果盡快推進改革,高校擁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錄取的時間,學校和考生們的博弈也掀開了帷幕。對擬錄取的高校而言,如何才
如果盡快推進改革,高校擁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錄取的時間,學校和考生們的博弈也掀開了帷幕。對擬錄取的高校而言,如何才能錄取到并錄取滿盡可能理想的學生是一個難題。不僅二本或專科高校會面臨錄滿學生,卻總有學生放棄不來報到的情況,即使是985名校,也可能有個別學生在錄取后改主意放棄的。
客觀地說,錄取了又放棄去讀不啻是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如果把放棄的指標用來錄取另一名夢寐以求卻又失之交臂的學生,多好。
所以,近期河南省就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該政策規定,如果這類考生第二年繼續參加高考,將限制其高考志愿填報數量,最多只能填兩個。考生失信事實也將記入其個人誠信檔案,在普通高招錄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作為對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據,可以拒絕錄取失信考生。
且慢,考生錄取了不去讀真的是考生在浪費教育資源嗎?高校完全可以根據歷年數據,適當超額錄取一定比例的學生來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航空公司就是采用這樣的方式來避免浪費運力。
問題不在考生,在學校。學校沒有權力來根據歷年數據進行超額錄取。中國高校的錄取名額是少有的還在完全沿襲計劃管理的領域。一所高校招多少學生,哪些專業招多少學生,以及在哪個省招多少學生完全都是由上級主管部門下放招生指標。例如,四川一名前十的考生想填報他夢想的北師大心理學,對不起,填報不上,因為今年度北師大心理學在四川沒有投放招生名額。
換言之,一所高校招多少學生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學校并沒有權力決定是否要超額。考生也一樣,無論他填報了多少所學校,最終只能有一所學校向他發出錄取通知書。
相對地,那些申請國外高校的學生,卻可能收到幾所乃至十幾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考生可以反復斟酌比較再做定奪。
所以,考生被錄取后選擇放棄,從而導致高校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還真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大棒打在考生身上。問題的關鍵是高等教育錄取的管理工作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這本質上就是一個管理問題。從學校的層面上,特別是地方基層的高校,擬錄取之前可以先與考生電話溝通,以確定考生的意愿,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錄取后放棄的現象。
從教育管理部門的角度,下放一定額度的盈余指標給各所學校,而非一個蘿卜一個坑的鎖死,那么,根據歷年數據,可以在大范圍內減少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門就已經開始探索授權高校自主招生,當時劃定了全國22所重點高校允許5%的名額用于自主招生。到2014年,被允許在一定范圍內自主招生的高校擴大到90所,并開始醞釀探索向全體不同層次高校下放招生自主權。
如果這項改革能加快落實,高校擁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通過處罰錄取后放棄的考生,或許能震懾一部分考生,卻一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等教育資源的效率問題。(唐映紅)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新京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