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有人家
摘要:□晚報記者 高琳琳 文/圖在驛城區胡廟鄉西部二架山與三架山交界的深山之中,有一個“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淳樸自然的古村落——胡廟鄉二山溝村。從遠處看
□晚報記者 高琳琳 文/圖
在驛城區胡廟鄉西部二架山與三架山交界的深山之中,有一個“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淳樸自然的古村落——胡廟鄉二山溝村。從遠處看,在叢林里緩緩升起的裊裊炊煙仿佛是這大山深處有人家的唯一證明。近日,記者探訪二山溝村,采訪了該村的幾戶村民。
牧羊人。
一名村民在自家干活。
村民高四在果園勞作。
探尋古村落
采訪二山溝村讓記者想起了詩人杜牧《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詩句。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山高林深的白云深處,還有這樣一處保留著古風韻味的村莊。想到這里,對于那個神秘的古村,記者心中不禁又多了幾分向往。
從市區一路向西,通過三架山水庫,沿著坑洼的小路一直前行。這段路崎嶇顛簸,只能容一輛車通過,且多急彎,開起車來頗為驚險刺激。山路的盡頭,便是二山溝村。村莊鑲嵌在山腳下,一條小路穿過村莊,三三兩兩的房屋分布在道路的兩側。
沿著村前曲折的石頭路拾級而下,便來到了小溪邊。溪水不深,小魚兒嬉戲其間,溪底光滑的鵝卵石清晰可見。溪邊草叢中彩蝶飛舞。記者身處其中,呼吸著古村清新的空氣,心中感嘆:好一個世外桃源,城外凈土!
這里沒有熱鬧的吆喝聲,沒有吵雜的人群,沒有如流的車輛,沒有灰蒙蒙的天空,完全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古村,遺世而獨立,純樸且自然。
多年來,二山溝村一直只有五六戶人家。見記者前來采訪,樸實的村民十分熱情,讓座倒茶一點兒也不生分。在入村處有一農家院,戶主名叫高四,是幾戶村民的“主心骨”。
記者在采訪時正巧遇見來探親的村民,原本只有幾戶人家的村子,變得熱鬧起來。
“現在生活好了,雖然還是土路,但山里人能出去,山外的人能進來,我們也算離文明城市近了。”高四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時常有市民開車前來。市民對他們在這里的生活都十分羨慕,同時也為他們的堅守而感動。
300多年的眷戀
在二山溝村北側有一個叫高老虎村的地方,高四說高老虎是他們的先輩,村莊據其名字而命名。
在與高四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高四的祖輩原來是山西洪洞縣人,幾百年前遷移到了三架山的南山。后來,高老虎兩兄弟遷移到北山,二山溝村的高姓村民都是高老虎的后人,祖祖輩輩在深山里,至今已在此生活了300多年。
“村里人不多,原來一直是我們高姓幾戶人家,解放后才有一戶張姓人家來此定居。”村民高根告訴記者,以前他們這些大山深處的村民,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沒有自來水、沒有電,道路不通,手機在這里也沒有信號。到距離這里最近的林場要翻過一個山頭,只能走大家多年摸索踩下的小路,交通工具幾乎沒有。
1993年,村民們聯合其他村的村民開荒,31戶人家用手和腳鋪了一條通往大山外的土路,解決了幾百年外出難的問題。
“以前外出只能翻山越嶺,為了生計,大家都是挑著裝有山貨的擔子,走山上的小路外出換些生活用品。有了路之后,村民們覺得生活有了奔頭。”高四說,原來修的那條山路并不是此次記者開車過來的路。
2002年前,村民們生活照明一直使用煤油燈,高四自己家裝的風力發電機時常撂挑子。2002年,村民們自發聯系相關部門,拉桿扯線鋪設線路,讓一個古老的小山村看見了“光明”。
村南2公里處的山上有一個泉眼,高家祖祖輩輩都是走山路從這處泉眼往下挑水吃。2002年,看著瘦弱的妻子不堪挑水的重負,高四模仿山西一處水利灌溉的模式,用賣了兩頭牛的錢和妻子一起挖了2公里多長的深坑,埋下管道,將泉水引下山,讓村民不用上山挑水便能喝上泉水。
大山護林員
“一條大路喲,通我家,我家住在喲,山呀山腳下,一棵棵小樹喲,快呀快長大……”高聳的大山,連綿起伏,一望無際的綠色更是讓人心曠神怡。獨自一人走在這大山里也許會感到孤獨,可高四卻唱著自己的小調,走在這樣的山路上幾十年了。除了上山采摘一些野菜和野果外,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山林防護。
今年56歲的高四是一名護林員,他負責守護二架山和三架山的好幾個山頭。護林員的主要工作是每天巡山,防止木材被盜,防范森林火災。
一切看起來都那么簡單,可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護林員并不容易。“天晴時還好,碰上雨季,道路常被雨水沖壞,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也上不來。”高四說。
每天吃完飯,高四便開始巡山。一根拐棍、1個水壺、1把鐮刀,這就是他的全部裝備。雖然高四已過中年,但是體力讓跟隨的記者自嘆不如——他爬山的速度很快,不久就將眾人甩在了后面。
高四身體健壯,非常健談,他時常回憶讓他快樂的事。一年四季,高四從沒有停止過上山的腳步,平均每天要走20多公里山路。
“秋季和冬季容易發生火災,所以我每天都會早早上山。”高四說,事實上,在這里亂砍濫伐的現象幾乎不會發生,卻有發生火災的危險。前段時間,他在夜里發現火情后緊急撲救,用來滅火的拖把都被打斷了。
癡情守望
二山溝村在午后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寧靜而美好,彌漫著一種古樸醇厚的味道。
這是一個在地圖上、GPS導航儀上找不到具體方位的古村。村里沒有學校,沒有戲臺,沒有商店,沒有藥店,只有五六戶人家。這些舍不得離開祖屋的村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
村里民風純樸,老人們熱情好客,家家夜不閉戶,人人路不拾遺,至今還保持著古風古貌。村子里人們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夏日的傍晚,捧著飯碗聚在村前的大樹下,一起回味過去的時光,嘮嘮各自山外兒女們的生活。
高四說,這里的一磚一瓦、一階一木、一耬一碾,都凝結著先人的智慧與汗水,記錄著他們或寧靜美好或艱辛多難的生活。先人早已離去,但大山至今依然庇護和蔭福著后人。他們要繼續守望生養他們的這片土地。
近年來,通水通電后,高四在自家門前建了農家院,開辟了果園。村民們每天吃的都是野山貨,就連家中的油、面都來自自家土地。大家說,現在的日子雖然平淡,但越過越好。雖然現在村里還沒有手機信號,也無法上網,但大家相信不久的將來村子終會實現信號覆蓋。
湛藍的天空,雄偉的山脈,古老的樹木,清澈的小溪,居于此地的人們恬淡安詳。“山深人不覺,全在畫中居。”在這寂靜的大山里,記者感受到平時難以擁有的心境。希望山里的這些守望者能繼續平靜恬淡的生活,收獲更多大自然的饋贈。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