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石刻首次發現宋代紙幣“交子”造像
摘要:圖為在大足石刻首次發現宋代紙幣“交子”造像。鄧啟兵攝中新網重慶5月11日電 (記者 劉相琳)記者11日從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近期在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
圖為在大足石刻首次發現宋代紙幣“交子”造像。鄧啟兵攝
中新網重慶5月11日電 (記者 劉相琳)記者11日從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近期在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首次發現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交子”造像。
此次發現的紙幣造像,位于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石窟第15號龕“報父母恩重經變像”下層造像中部,鑿刻在一塊高54厘米、寬100厘米的銘文方形平整面上。在平整面上方的左右兩端,各刻有一堆錢幣圖像。
圖為在大足石刻首次發現宋代紙幣“交子”造像。鄧啟兵 攝
在此之前,工作人員在新發現的紙幣造像旁邊,只辨認出內方外圓的鐵幣圖像,有40多枚零散堆放。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學研究中心考古室主任鄧啟兵說,近段時間,考古工作者經過系統研究后初步判斷,鐵幣旁邊整齊堆放的石刻造像就是同時代流通的紙幣“交子”。
中國北宋時期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最早發行于與大足石刻相距不遠的四川成都。據專家考證,寶頂山大佛灣石窟第15號龕開鑿于南宋年間,當時川東和川西交往非常頻繁,“交子”已廣泛使用。
鄧啟兵介紹說,錢幣造像在大足石刻中較為常見,但紙幣造像尚屬首次發現,這對研究當時的人文歷史以及大足石刻的開鑿背景極具價值。
圖為在大足石刻首次發現宋代紙幣“交子”造像。鄧啟兵 攝
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對新發現的紙幣石刻圖像進行辨識和系統研究,并形成考古文字材料。下一步,將把研究成果集中收錄于年內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中。
中國石窟研究界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始建于初唐,至兩宋達到鼎盛,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