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板栗樹養育一家幾代人
摘要:看過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的朋友,都記得馬向陽下鄉的村子叫大槐樹村,因一棵老槐樹而得名。
三百多年板栗樹
養育一家幾代人
相關部門準備掛牌保護該板栗樹
□晚報記者 高琳琳 文/圖
本報訊 看過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的朋友,都記得馬向陽下鄉的村子叫大槐樹村,因一棵老槐樹而得名。在驛城區蟻蜂鎮相林村的廟下村,也有一棵讓張家幾代人難以忘懷的板栗樹。隨著時代變遷,他們忘不了這棵300多年樹齡的板栗樹對一家人的恩情。
見證歷史變遷
昨日,艷陽高照,驛城區蟻蜂鎮相林村安靜而祥和。
坐落在相林村云夢山腳下的廟下村,因云夢山上有寺廟而得名。在進山拐彎處一家名為山泉農家院的門口,一棵碩大的板栗樹映入眼簾,枝繁葉茂的板栗樹約有十幾米高,兩個成年人合抱還抱不過來(如圖)。為了保護這棵大板栗樹,張家人在樹周圍壘起了一個平臺,既能乘涼又能保護樹木。
年近50歲的張虎是山泉農家院的主人,這棵板栗樹是他們家世代守護的珍寶。“這棵板栗樹從我記事起就這么茂盛,我爺爺去世前說過,這棵板栗樹在他小時候就生長200多年了,我們張家人一直守護至今。”
說起這棵板栗樹的來歷,張虎的妻子黃煥介紹,原來山里有座寺廟,廟里有個規矩,廟里的和尚無論出去化緣還是到山間練功,都要種下板栗樹種子,這些種子后來長成了參天大樹。張家的這棵板栗樹就是當年張家先輩向化緣的和尚要來的種子長出的。
養育張家幾代人
在張虎的記憶里,這棵板栗樹生命力一直很旺盛。
因為長期居住在山腳下,交通又不方便,張家祖先的生活過得并不殷實。張虎記得長輩們說過,有一年鬧饑荒,眼看山里能吃的東西都吃完了,就在一家人絕望時,板栗成熟了。正是這棵樹上100多公斤板栗救了他們一家人的命。
“我們家這棵板栗樹結的果子外皮是紫紅色的,蒸熟的板栗帶甜頭。每到板栗收獲的季節,親戚們會過來在樹下撿板栗。”熱情的黃煥說著從自家冰箱里拿出去年存放的板栗讓記者品嘗。
300多年的年齡,近20米的高度,加上茂盛的枝葉,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得見,這棵樹如燈塔一般指引著家的方向。“在山上,如果迷路,只要抬頭朝著這棵大板栗樹的方向就能找 到家。”張虎笑著說。
古樹下 一家人一帆風順
在張家人的心目中,這棵板栗樹一直庇佑著他們一家人,雖沒有大富大貴,但也一帆風順。
張家人世代務農,最幸福的事莫過于能夠年年豐收,而到這棵樹下祈福也成為一家人的習慣。
十幾年前,張虎和妻子在家門口開起了農家院。后來夫妻倆還利用山坡散養了幾百只雞、羊,并在山中養蜂,山下河床的一處山泉則被他引水養魚。因為純樸,很多在他家吃過飯的市民來游玩時不僅會提前預約,還會在板栗樹下合影留念。“這些都是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張虎說。
記者了解到,相關部門曾到這里調查,準備給張虎家的板栗樹掛牌。為保護古樹,張虎準備在樹外筑起柵欄,希望這棵古樹能成為村里的一景。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