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李恒亮24年綠化荒山3000畝
摘要:□晚報記者 王 捷 通訊員 王有震 王清江“與青山做伴,和村民為伍。”這是83歲的李恒亮24年綠化生活的真實寫照。1992年,李恒亮從泌陽縣水利局退休后,幾乎跑遍了
□晚報記者 王 捷
通訊員 王有震 王清江

“與青山做伴,和村民為伍。”這是83歲的李恒亮24年綠化生活的真實寫照。
1992年,李恒亮從泌陽縣水利局退休后,幾乎跑遍了泌陽的山山水水??吹竭€有一片片荒山沒樹、沒草、沒水、沒鳥,山區生態環境極其惡化,他決心開發荒山、綠化荒山,把荒山變成花果山。
把行李搬上山
誓把荒山變青山
1994年,初春的寒意尚濃,李恒亮帶著工人來到了離縣城40公里遠的白云山。李恒亮把行李搬到山上,用泥巴灶臺煮飯,開始了綠化荒山的壯舉。
他吃住在山上,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啃口干饃,手裂口子,簡單包扎一下接著干。到了年底,昔日荒涼的山坡已變成了一條條帶狀梯田。
梯田上挖了上萬個標準樹穴,他賒回優質大棗、李、桃等樹苗,精心管護。在1200畝荒山上,李恒亮帶領他的伙伴們邊治理、邊開發,還養了家畜。后來,白云山被開發成風景旅游區,李恒亮才下了山。
李恒亮不愿閑在家中,當看到銅山湖水庫的上邵牧場有一片荒山時,他與牧場方協商,簽下了40年開發千畝荒山的合同。李恒亮在山上蓋了9間房子,把原本不支持他的老伴也帶上了山,這一住就是14年。為了開發這片荒山,他進行了全面規劃,打了井、挖了塘,購置了灌溉設備。之后,他又修了4公里道路,使機動車能暢通無阻。
為了綜合利用荒山,及早見到成效,李恒亮改變過去單一發展的模式,向多林種、多效益的立體水保林結構轉化,采取速生用材林、經濟林并重,喬木、灌木一齊上,以短養長的方式發展。為了合理調整林種結構,他籌措資金30余萬元,種植了大棗、木瓜、梨、板栗、桂花、玉蘭等。
設“三道防線”
防水土流失
為搞好流域治理,他布設了“三道防線”。對水土流失嚴重、治理難度大的丘陵地區,以治溝治坡為主攻方向,從上到下,建立了3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坡頂防護工程,即山頂栽松“戴帽”,林緣與耕地接壤處開挖截流溝,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線——田間工程,即按等距離營造水保經濟林、風景樹,等高整修梯田,蓄水保墑就地滲透。第三道防線——溝道工程,即溝道修跌水,溝底修谷坊,溝側削坡插柳,育林封溝,順水保土,創造了水土保持型生態園林模式。
爭取活100歲
栽100萬棵樹
李恒亮帶領工人不知干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籌資金、購物料、辦手續,腿跑腫了,眼熬紅了,人累瘦了,成果出來了。他在貧脊的荒山上開發出600畝經濟林基地,栽下了10萬余株果樹、風景樹。如今,果樹結果了,風景樹成形了,經濟效益也有了。
24年來,李恒亮累計治理荒山3000余畝,已成形的經濟果木林、風景樹總價值達2000萬元。李恒亮相繼榮獲“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個人”、“全省水土保持先進個人”、“河南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稱號。
當記者問到今后的打算時,這位83歲的老人響亮地說:“爭取活100歲,包1萬畝荒山,栽100萬棵樹,修100里路。”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