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之歌·清華學子:支教一年 自教一生
摘要: 17歲那年,在青海湟中縣第一中學讀高三的毛雯芝遇到了一位姐姐——來自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老師”。在姐姐的悉心輔導下,毛雯芝考上了清華大
17歲那年,在青海湟中縣第一中學讀高三的毛雯芝遇到了一位姐姐——來自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老師”。在姐姐的悉心輔導下,毛雯芝考上了清華大學。
“他們的到來帶給我一種信念。”毛雯芝說,在當地,許多人高中就退學了,能考上清華的相當少見,“是他們鼓勵我把人生目標定得更高一點”。22歲這年,毛雯芝主動申請成為支教團成員,回到母校任教,要把曾經激勵自己成長的信念帶給弟弟妹妹們。
從1998年響應團中央、教育部“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起,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相繼在西藏、青海、湖南、甘肅、山西、陜西等地支教20年,先后有322名志愿者為中西部地區發展貢獻力量。其中,志愿者在青海湟中縣第一中學連續服務12年,在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連續服務11年……
這是一場時光接力。每名志愿者前往支教地服務的時間是一年,但這支隊伍的力量卻在20年間不斷發揚。20年來,志愿者們始終奮戰在教學第一線,努力成為中西部貧困地區點燃希望的火種。
在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工作了10余年的教師許震宇是這段時光的“見證者”。10年來,對曾經來過這所學校的60多名清華學子,他都印象深刻。
“2008年,我們一起創辦了《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09年,我們又創辦了建筑工程學院內刊《筑魂》,現在我們又有了微信公眾號、原創品牌、公益行動……可以說,歷屆支教團成員用接力棒的方式,幫我們塑造了一整套校園文化。”他說。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中學校長謝開旺說,學校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相當匱乏。清華支教團的成員承擔了學校高中語文、數學、外語、物理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志愿者們雖然年輕,但是他們虛心勤奮、嚴謹負責的品格在當地師生中影響很大。
作為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的踐行者,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教學工作之余,還結合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在當地開展公益活動。
在青海湟中一中,清華大學圖書館幫助建立起了圖書室,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和團委幫助成立了首支民樂隊,清華校友“清泉”基金會確立了幫扶對象。
在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拉木堆村,支教團與西藏職業技術學校一起發起了“珠峰下的陽光浴室”項目。通過眾籌的方式建造了一間太陽能公共浴室,為當地44戶、200多口人提供洗熱水澡的機會。
在支教過程中,志愿者們扎根祖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行走中思考,在艱苦的環境中砥礪意志品質。
清華大學團委書記邴浩介紹,近年來,志愿者回到學校后,每年有近70%的人擔任學生政治輔導員的工作。一些同學畢業后通過考村官、選調、報考公務員等方式回到西部,進入公共部門或重點行業。如第十三屆支教團成員李博洋畢業后赴貴州選調,第十五屆支教團成員普布多吉、次旺拉姆回到西藏回報家鄉。
支教團輔導員孫凱麗介紹,每屆支教團有約20名同學,不僅要經過嚴格的選拔,出發前還需在學校培訓一年。隨著志愿者團隊不斷壯大,越來越多優秀學子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
第十四屆支教團成員王佳明畢業后前往四川綿陽工作。他說:“我來自西部農村,曾經是地震災區的孩子,支教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當代青年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堅定了我回到西部、建設西部的決心。”
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主任張朝暉說,20年來,清華大學歷屆研究生支教團始終秉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祖國中西部各地的講臺上揮灑汗水,傳遞理想,將志愿精神不斷延續。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