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翁不忍露水打濕上學娃 山道義務鋤草十年
摘要:李顯學正在鋤草修路 “那個修路老頭,我們都認識” 72歲的李顯學體重只有98斤,但他一年四季都獨自活動在山道上,而他的精神頭,甚至超過很多比他年輕的人
李顯學正在鋤草修路
“那個修路老頭,我們都認識”
72歲的李顯學體重只有98斤,但他一年四季都獨自活動在山道上,而他的精神頭,甚至超過很多比他年輕的人。李顯學自己認為,這得益于鋤草修路。從2008年起,李顯學就在鎮子周邊的山道上鋤草修路。近的地方,他中午回家吃飯,下午繼續干活。到遠的山道上,他就帶上冷開水,就著自帶的饅頭餅干當午餐。年有四季,歲有冬春,李顯學把修路鋤草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天氣允許出門,他就不會待在家不上山。
去年底,李顯學十年鋤草修路的事跡得以曝光。今年初,李顯學登上省精神文明辦評選的“四川好人榜”,成為“助人為樂”的典型代表。
距縣城37公里的雙沙鎮是古藺縣第二大城鎮,從古藺到雙沙,汽車要開一個小時。這個集鎮,四面被大山環抱,雖然越來越多的水泥公路從各村通往集鎮,仍有十余條羊腸小道,分布在鎮外的群山中。無論是上學,還是趕場,現在仍有很多當地人習慣于走山路。
在雙沙集鎮,成都商報記者隨便問幾位街邊店鋪的攤主,他們不僅都認識李顯學,而且知道他住哪里。“李顯學?你說修路那個老頭是不?他住商貿大街,十幾年了,你往前走,右拐隨便問哪個都曉得。”從雙沙車站出發,成都商報記者接連問了五位居民,無一例外地都給記者指出李顯學家的位置。
成都商報記者第一次登門,老李不在家。李顯學的鄰居陳弟英告訴記者,老李帶著鋤頭上山修路去了。記者注意到,李顯學家是一幢三層小樓,樓下的門被鎖上了。據陳弟英介紹,他們都是多年前搬到雙沙鎮來的,自己買地蓋了房子。
緣起一次散步 不讓孩子濕腳
在雙沙鎮政府背后的大南山上,有一條水泥公路通往大山腹地,還有一條羊腸小道彎彎曲曲,消失在茂密的山林中。當地人告訴記者,這條山路是雙沙鎮(原名白沙場)通往縣城古藺的重要通道。雙沙交通改善前,集鎮上的居民需徒步十幾個小時,才能走到古藺。
成都商報記者見到李顯學時,他正在半山的山道上鏟草,手起鋤落,占據小道三分之一的雜草,應聲倒下。“這是今年第一次到大南山來鋤草,一共要鋤四公里。”李顯學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這條小路連通山上的公路和山下的場鎮,旁邊有公路,因為小道更近便,很多步行趕集的村民、讀書的學生,都習慣走山路,可以節約時間。
李顯學回憶,2008年下半年的一天,他外出散步從鎮上走到大南山了,沿著山路一直往山上爬。“那時還早,學生們從山上往下走,去學校上課。”李顯學發現,雖然沒有下雨,但是草尖上的露水,將孩子們褲管和鞋子全打濕了。
“我當時想,這些娃娃早上出門打濕了,沒得衣服鞋子來換,要接近晚上才能到家,那不是褲子鞋子都靠體溫‘烘干’?”李顯學說,長此下去身體肯定不好。這讓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反正閑著沒事,不如把路邊的野草都割了,孩子們就不會濕腳。”
從那以后李顯學就和山道上的野草們“干”上了,一干就是十年。當地人告訴記者,從雙沙大溝到醫院轉盤,從槐樹坪到蓮花寺的觀光路,從槐樹坪到白沙村人行路,從余家灣子到上街原老大路等近十條沿山小道,總長達十余公里,李顯學把路鏟平了,把茅草荊棘砍掉、鏟凈,不能行走之處都要維修。
最初不好意思
把鐮刀藏到夾克里
發現孩子們衣服被打濕,李顯學當即決定修路鋤草,原計劃的爬山鍛煉中斷了。李顯學悄悄回家找了把鐮刀出門。“那時在鎮上住了兩年多,根本用不著割草鋤地,突然提著鐮刀出門肯定要引人注意。”為了不讓人發現,出門時他在外面套了件夾克,把鐮刀藏在夾克的內包里。第一天,李顯學在山道上割了一天草,天黑了才汗淋淋回家。李顯學對家人撒謊,說爬了幾座山,累得出一身汗反而輕松許多。
1971年李顯學從部隊退伍,1972年被安排進當時的白沙區公銷社,此后在當地做生意,幾十年來一直生活在雙沙鎮,附近的村民都認識他。十年前,很多當地人已外出打工,山間地頭很少看到村民割草。李顯學說,他怕人家笑話,見路上有人經過,遠遠就躲開了,等別人走遠了他才又出來割草。
山上的老人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大家第一次發現路上絆腳的草被割得干干凈凈時,以為是哪家孩子的惡作劇。而鋤草的第一天,李顯學躲在路邊的刺草籠下,聽到路過村民的第一句評價是:“這怕是哪個神經病哦,在這路上割草干啥呢?”由此,李顯學更不敢主動向人提起,“像做賊一樣,生怕被別人知道了。”
十年過去了,李顯學在附近十條山道上割草修路的事不再是秘密。當地居民從最初的困惑不解,到現在大家都點贊。去年底,李顯學十年鋤草修路的事跡得以曝光。今年初,李顯學獲評“四川好人”。
“鋤草上了癮,這與是不是好人無關”
一年四季都獨自活動在山道上,李顯學的精神頭,甚至超過很多比他年輕的人。他認為,這得益于鋤草修路。“兩個孩子剛得知我在鋤草,很不理解。”李顯學告訴他們,自己天天上山勞動,其實就是鍛煉身體,最終說服了他們。
如今,李顯學的兒子兒媳白天要上班,孫子讀幼兒園,李顯學只需每天幫老伴收拾一下家務,就帶著工具出門。時間長了,李顯學發現用鐮刀割草只能治表,不能斷根。于是他將鐮刀換成鋤頭,直接從草根處將草鋤斷,并翻土覆蓋。“這樣鋤一次,可以管三個月左右。”李顯學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總結這個經驗后,他每年只需在同一地方鋤草兩次,就能基本解決問題。
年有四季,歲有冬春,李顯學把修路鋤草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天氣允許出門,他就不會賴在家不上山。
常從大南山經過的村民夏世端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夏天最熱的時候,常看到李顯學在樹蔭下午睡;下雨時就撐把傘休息。
李顯學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無論是十年前割下第一把草,還是現在天天上山,“我只覺得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價值,對別人來說能更加方便。”李顯學說,成都商報記者到來之前,他也是從別人的手機上,剛得知自己被評為了“四川好人”。李顯學認為修路鋤草,已嵌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像別人打麻將有癮,他是鋤草修路上了“癮”,這與是不是好人無關。(成都商報記者 羅敏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成都商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