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典遇上音樂:詩詞吟唱自古有之
摘要: 近來,一檔名為《經典詠流傳》的詩詞音樂文化節目在央視一套開播。傳統的古典詩詞被改編成一首首流行歌曲,在現代化的舞臺上全新演繹。它們中有說唱版《三字經》,有搖
近來,一檔名為《經典詠流傳》的詩詞音樂文化節目在央視一套開播。傳統的古典詩詞被改編成一首首流行歌曲,在現代化的舞臺上全新演繹。它們中有說唱版《三字經》,有搖滾版《將進酒》,有民謠版《天凈沙》,甚至還有英文版的《登鸛雀樓》……節目不僅形式新穎,更有許許多多流行樂壇的明星加持,讓這些傳統的經典再度成為時尚和流行。
該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巨大的反響,除了對音樂作品的認可和對評委解讀的共鳴,還有很多網友在評論中感慨,如果早點有這些好聽的音樂,再長的詩詞都能輕松背過!回想一下,我們發現其實這種表現形式并不陌生。最令人們耳熟能詳的莫過于鄧麗君的經典歌曲《但愿人長久》。它幾乎可以稱之為“古詞新唱”的開山之作,更是我們很多人對古典詩詞之美的最青澀記憶。
詩詞吟唱自古有之
詩詞的歌唱并不是當代人的發明。自古詩詞都可以拿來吟詠歌唱。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異記》中記錄了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說當年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個好朋友出來聚餐,碰巧有幾個歌女在場唱歌助興。他們就打賭說要比試比試,看誰被編入歌詞的詩作最多,誰就最棒。結果王昌齡和高適的詩頻頻打榜,王之渙的卻動靜全無。王之渙傲嬌地表示:“剛才這幾個水平不夠,她們也就唱點下里巴人的詞罷了。我這種陽春白雪的作品她們掌握不了的。“然后反手一指那個最棒的歌女說:“要是這個妹子唱的還不是我的作品,我這輩子再不跟你們比高低了。但若唱的是我的詩,你倆就好好拜我為師吧!”果然不負所望,最好的那個歌女唱的恰恰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得意壞了,笑罵其余二人:“怎么樣怕了吧!”三個好朋友遂笑成一團。
這個著名的故事,很好地為我們再現了唐代風靡吟詩唱曲的社會風貌。
從語言到音樂
對于漢語言來說,音樂性幾乎是其與生俱來的審美屬性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漢語的聲調。相較于現代漢語來說,古漢語的聲調更為豐富多樣,方言口音的不同也會帶來獨特的變化。這些高低起伏的聲調依照語義排列,好似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一般。再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行簡單的修飾,如延長、停頓、上揚、下覆、加花等,一段專屬于這段文字的半讀半唱的吟誦旋律就這樣流淌起來。這種形式節奏自由,調式多變,個人色彩非常強烈,甚至同一首詩歌每吟誦一次效果都不一定相同,學習方式大多也是靠口傳心授。據一些老先生們回憶,小時候他們就是這樣跟著先生的調子搖頭晃腦地記念。有了調子,原本枯燥生澀的文章立時變得朗朗上口,容易記誦。這就好像在節目中王力宏和觀眾互動時說:“《三字經》都會背了嗎?多聽這首就會背了!” 再借用一句時髦的話說,這就叫“帶得動”。
古人除了通過這種介乎于讀和唱之間的吟誦來體味、交流和傳承詩詞及其蘊含的情感之外,還有很多旋律感更強、節奏更明顯的愈發成熟的形式,這便可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歌唱。我們姑且可以簡單地把它們理解為“古人的流行歌曲”。這些詩詞配有曲譜,可以和著絲竹管弦伴奏吟唱。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曲調有一部分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F今流傳下來的古譜如《魏氏樂譜》(明)、《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清)、《碎金詞譜》(清)等中,便收錄了很多成曲。如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蘇軾)、《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唐·張志和)、《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宋·李之儀)等。這些典籍有些也有翻譯成簡譜的版本。我們當代人可以通過這些珍貴的文獻,窺見古人吟唱詩歌時的典雅風姿。
吟詠歌唱是對詩詞的理解和表達
文學的誦讀、吟詠或歌唱,其最動人心魄之處不在形式、也不在技巧,而恰恰在乎于情感?!对姶笮颉分姓f:“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之所至,遂呼之而出,層層推進。初者詠嘆,而歌者又甚。若猶還不足,則手舞足蹈、擊節踏歌,極盡一切宣發之能事,最終尋得與詩文情感的契合點方肯罷休。到如今,當代人表現情感的方式更加多樣,審美也各有不同,甚至對詩詞的解讀都有了全新的角度,因此再現和演繹詩詞的形式自然愈加豐富多彩。在表現對傳統經典詩詞理解的方式上,我們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些傳統的形式,而可以以更多維度的視角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進行全新的嘗試和開拓,給這些經典作品注入新時代的活力。無論是高亢的重金屬,還是美輪美奐的光電舞美,還是回歸本真撥動琴弦悠悠低訴,只要能夠表達我們個人對詩詞作品的理解,都不妨大膽地嘗試碰撞。選擇你認為最恰當的方式,去感染所有欣賞到這場華美綻放的人,去感受跨越千百年的靈魂對話,去傾聽它對你的回應,也借此向那些無法超越的經典致敬。或許,李白聽了鳳凰傳奇演繹的搖滾版《將進酒》之后會撫掌興嘆:“噫吁嚱,還能有這種操作!”
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真摯的情感能跨越千年而不朽。以當代音樂的形式再現,其實質是不同藝術語言間的通感。因此,小小的苔花綻放出的牡丹之輝溫暖了無數當代“小透明”的心房;古拙的來甦唱出的夕陽西下搔到了無數只身在大城市闖蕩的“斷腸人”心頭的凄涼;懷抱“銅琵琶”的教授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嘶吼炸出了無數職場失意之人新的希望……當你看到這些詩句,聽到這些曲調,內心深處那些深埋已久的情緒便會瞬間被喚醒。安慰著你的失意,鼓勵著你的軟弱,堅強著你的脊梁。古今同情,句句戳心。只待你平復心緒后徐徐吐出一句:“古人誠不我欺也。”你會發現,即便是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這些經典照樣能夠喚醒時代的共鳴。古今情感的共融為這些傳世的經典再次迎來了新的春天。誰說經典的詩詞作品失去了生命力呢?
(楊天熙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南山詩社吟唱指導)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工人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