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饃里的期盼
摘要:□晚報記者 栗晨曦 文/圖 年饃。 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裝年饃。擺成小山的豆包、滿盆的油條、精致的棗花饃……2月11日(臘月二十六),上蔡縣無量寺鄉無量寺村
□晚報記者 栗晨曦 文/圖
年饃。
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裝年饃。
擺成小山的豆包、滿盆的油條、精致的棗花饃……2月11日(臘月二十六),上蔡縣無量寺鄉無量寺村劉二位家的院子里喜氣洋洋。從早上起來,她和老伴便不時向門外張望。他們在等待兒子、孫子、孫女幾家從鄭州、駐馬店回來帶他們蒸的年饃。每年都是在這個時候,一家人真正團聚。
等待
昨天上午11時,記者來到77歲的劉二位家,此時的劉二位和老伴已經把所有給兒女的年饃都準備好,并開始準備午飯。“那幾家子女回來,他們愛吃我做的手搟撈面,我得給他們做一頓,不知多久沒吃過我做的飯了。”說著這些話,劉二位笑了起來。
她告訴記者,孫子在鄭州定居,兒子、兒媳婦平時有空就去鄭州幫忙帶孩子。孫女在駐馬店工作,平時工作比較忙,回老家和他們團聚的日子也越來越少。每次想念他們,劉二位就會打電話和他們說會兒話……
劉二位和老伴把午飯準備好時,剛好兒子、孫子、孫女到家。聽到停車聲,劉二位和老伴兒趕緊迎了出來。“娘,這是我們給你帶的年貨。你們這幾天蒸年饃沒累著吧?”劉二位的兒子迎了上去。“不累,不累!看著小孩們吃我們蒸的饃,我們高興。”劉二位說。
歡聚
一家子四世同堂,院子里到處是歡聲笑語。
“你看這是豆包,今年蒸得很小巧很勁道。這是棗花和饅頭,你們平時喜歡吃。看這油條炸得多好,你們嘗嘗。”劉二位說著,拿起一根油條給了孫女。
劉二位的孫女告訴記者,奶奶爺爺年近80,爸爸50多歲,自己也30歲了,可奶奶爺爺還是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大家,每年都要蒸很多年饃,就是為了讓他們吃到家里的味道。
期盼
“今天回來的是我的大兒子,我們一年和他們團聚不了幾次。每年我們蒸了年饃,就會讓他們回來拿。就是為了多一次和他們團聚的機會。我們老了,天天想著和自己的孩子團聚。”劉二位告訴記者。
“每年我爹娘都會蒸400多個年饃。每年我們弟兄幾個都對他們說,不用再給我們蒸年饃了,可每年他們都會繼續這么做。”劉二位的三兒子說。
“他們已經年近80,以后我們只要有機會就回來與父母團聚。”劉二位的大兒子說。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