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紅房子
摘要:□楊暖我常常從一幢紅房子前走過,尖頂、紅瓦、紅磚墻、方方的院子,站在院墻外可以望見二樓有長廊,廊下茶色玻璃配了草編竹簾,淡淡的調子,溫暖而質樸。院子不大,打理得
□楊暖
我常常從一幢紅房子前走過,尖頂、紅瓦、紅磚墻、方方的院子,站在院墻外可以望見二樓有長廊,廊下茶色玻璃配了草編竹簾,淡淡的調子,溫暖而質樸。院子不大,打理得潔凈雅致,青竹、石榴、桂花隱隱探出矮墻,傍晚路過的時候,夕陽灑向院落里,斜斜的花枝映著紅磚墻,有說不出的溫暖靜逸。每次走過,我都會心里嘆一聲,家的感覺就該是這個樣子吧。而用心造一幢好房子,再用心種上香花草木,看著植物們經年累月裝點著房子,春華秋實,靜默從容,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日本和英國的園藝圖冊里,我常見到這樣的庭院,立于鄉間與半山,或藏身一片竹林之后,磚石建成的房子,木格窗斜斜的石徑,前庭后院里都種上了香花草木,或是一塊精心打理的玫瑰園、香草園。一方青石,兩只水罐,在簡潔之外的生活中,表達更多的意味,發掘細節的深刻和詩意的優美,宛如葉底藏花,含蓄,有味,枝枝蔓蔓的表達。在這樣的一幢房子里,不需要拜見它的主人,只消在園子四周走一走,就能感受到主人的匠心、審美和品位。
這幢紅房子是一幢普通的民居,我不認識民居的主人,可是我能說這幢民居幾乎契合了我心目中對于一幢好房子的所有幻想。或許說,我心目中對于一幢好房子的標準——尖頂、紅瓦、紅磚墻、長廊、有陽光花木的庭院,在這幢紅房子里落地了。一幢好房子,不僅造型要美,色彩要美,還要有靈魂和記憶。溫暖質樸的紅磚墻,紅肥綠瘦時是美的;尖尖的屋頂灑滿陽光,下雨的時候,雨聲滴滴答答,也是美的;有長廊,曲徑通幽是美的,廊前有雨,桌上有飯,與家人一起共茶飯的時光更是美的;一幢好房子離不開花木環繞,最好有個朝南的院落,草花或一架葡萄。
比如我鐘愛的紅磚墻,如今越來越少見了,誰還用紅磚墻造房子呢?城市里的墻面流行刷油漆和貼瓷片,還有鋼化玻璃等現代建材。一幢房子建好后,總是盡可能裝飾得華麗,用一種虛浮夸張的艷俗粉飾它的價值。所以,城市里的高樓越來越不經看了,有陽光的時候,那些瓷片和玻璃刺得人眼睛疼。在舊年的鄉下,建房子就是紅磚與青磚,配了紅瓦或青瓦,許多年后,再看那些古老的民居,粉墻黛瓦,流露著無以言說的美麗。紅磚墻是越久越舊越美,那種調子日積月累,長了青苔、落了塵埃,一格格一塊塊,灰與泥交織堆疊成自然紋理,正好是歲月的痕跡。
正如這幢紅房子,我在離它不遠的小區里居住,時常路過紅房子,想想這樣的路過有五年之久了,我從來沒有遇見過紅房子的主人,一次也沒有。這幢紅房子里分明住著人家。大門外的一塊空地,間或有一兩輛越野車停在空地上。院墻邊的花池里,那些墨綠的書帶草常有剛澆過水的濕潤,青竹長得太高太快,隔三差五有人修剪,竹葉越發稠密了。
比起小城依山傍水的別墅群,紅房子所處的環境并不十分理想,周圍多是空間逼仄的民居,那些民居都被改造過了,擴建到三層或四層,一間一間出租出去,獨這家紅房子經過精心設計,且將僅有的空地修成了院落,四圍以矮墻作籬,種上了郁郁蔥蔥的花木,于是鬧市里便獨擁一份空間,這空間營造得得體、溫暖而靜逸,連我這個陌生人都對院落里的生活充落了神秘的好感。我好奇,該是什么樣的人家呢,經歷過何種人生歷程,才有著如此淡定的姿態,將身居鬧市的一方逼仄生活經營得如同秋草閑陽,云卷云舒……
楊暖專欄:田園暖風
主要內容:書寫鄉居見聞、田園生活札記。
個人簡介:楊暖,河南確山人。中山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佛山文學院簽約作家。山野間長大的80后女子,客居南方10年,多年沉迷中國古典文化的情懷,在書卷與自然中,返璞歸真,安靜守拙。陸續在《羊城晚報》《珠江時報》《井岡山報》開辟專欄。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