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 胡殿文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指病毒常常因飲食不注意而入侵,災禍往往因說話不謹慎而招致。食品安全關系全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
□ 胡殿文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指病毒常常因飲食不注意而入侵,災禍往往因說話不謹慎而招致。食品安全關系全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大事。只有堅持德法并舉、法治先行,加強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快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才能共同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是國人多年來形成的共識。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靠什么?保障食品安全要靠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強化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監管措施,增強食品安全監管統一性和專業性,切實履行屬地管理責任和監管職責。從蘇丹紅到三聚氰氨,從吊白塊到工業明膠,近年來工業原料流入食品加工領域被制成黑心食品的案件不斷被查處。但遺憾的是這種事后的“滅火”力度有限,被查繳的黑心食品往往只是少數,更多的已經被銷往各地,甚至已經端上了人們的餐桌。這說明,事后“滅火”總不及事前防患,守衛“舌尖上的安全”監管必須前置。在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的事后懲處機制下,一次次通過案件查處來修補制度,只不過是在老百姓不斷被傷害中尋得些許進步,這無疑令人心痛。末端治理、事后查處對維護食品安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往往堵得了潰口卻防不住行業的淪陷失守,無法從根本上讓老百姓吃得放心。
法律法規和標準就擺在那里,對于監管部門而言,只要按照規定去監管就能確保少出問題,就能盡可能確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遺憾的是,似乎媒體都成了神探,探出了市場的問題之后,監管部門才會介入。那么,監管的職能又在哪里?監管部門那種推一推才動一動的心理早就該拋棄了,不能有人舉報了、媒體報道了,才去使用“洪荒之力”,要主動到市場環節去發現、去查處、去治理,而不是被輿論逼著去履行職責。
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要增強尚德自律、誠信經營意識,嚴格落實法定責任義務,建立良好生產規范,嚴把從農田到餐桌每一道產品質量關,全面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新聞媒體要客觀公正報道食品安全事件,科學準確發布相關信息,依法履行輿論監督職責。
食品安全治理要從源頭治理開始。要實現源頭治理必須讓監管部門的手伸得更長些,改“坐堂”式監管為動態監督,把監管前移到食品加工一線和原材料市場中。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形成聯動,加強對可能流入食品加工領域的工業原料的監控,完善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實現工業原料和食品原料的物理隔離。比如,河南積極推行農藥“零增長”精準科學施藥讓百姓“舌尖”更安全。通過推進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代替高毒高殘留農藥、大中型高效藥械代替小型低效藥械,河南積極推行精準科學施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措施,推進農藥“零增長”,捍衛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河南省植保站站長呂印譜告訴筆者,目前農產品遇到的一些不安全問題,是農藥過量施用、不科學施藥帶來的,消費者不應談“藥”色變;種糧大戶、普通農戶等生產主體更要學會安全、科學用藥。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要謹防“舌尖上的謠言”, 嚴防“蠅擾”。這些年隨著傳播方式的現代化、便捷化,在帶來海量信息、滿足人們信息需求的同時,謠言和不科學的說法也很盛行,有時讓人云遮霧繞、撲朔迷離、真假難辨——是真的嗎?比如,“西瓜打針”、“螃蟹注膠”、“蔬果染色”……夏日炎炎,生鮮美食廣受歡迎,但朋友圈里的生鮮食品謠言卻開始新一輪傳播,不但使行業損失慘重,也造成消費者“舌尖上的焦慮”。前些日子進行的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上,食品安全領域專家通過講原理、做實驗,為公眾詳細“掰謊”,為生鮮美食洗刷“冤情”,也是在為食品安全治理加分。
責任編輯:zwj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