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大學生村”背后的秘密
摘要: 今年高考成績揭曉后,遂平縣玉山鎮悅莊村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自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悅莊村不僅每年都有數名學生考上本科,還走出了好幾個博士、碩士。這個僅有280
今年高考成績揭曉后,遂平縣玉山鎮悅莊村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自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悅莊村不僅每年都有數名學生考上本科,還走出了好幾個博士、碩士。這個僅有2800多人的貧困村,在當地漸漸有了“大學生村”的美譽。
探尋“大學生村”背后的秘密
記者 代廷偉 李鳳嶺
棟梁之才起點在悅莊
博士后李冬霞、碩士生導師劉景民、全市高考理科第一名徐秋月……他們共同的起點都在悅莊村小學。7月6日,記者來到悅莊村,探尋這些博士、碩士及本科生的成長足跡。
“徐秋月、曹暢、周倩、曹鳳勤、李新慧、周富強、李鵬7名學生過了二本線,其中朱莊的徐秋月還是全市理科第一名呢。”提起他們村今年的高考成績,已在悅莊村當了22年村支書的楊天義滿臉欣喜,“我們村不僅今年高考成績好,而且往年也都很好,每年都有幾名學生考上大學。自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后,加上中專生、中師生,俺村考上學的學生少說也得有200人。”
據楊天義介紹,他們村每年都有數名學生考上大學,在這些大學生中,還出了很多博士生、碩士生。劉景民、李冬霞、李新婭等都是他們村的典型代表。劉景民現任遂平華鼎高分子化工廠總經理。1979年,他考上了當時的駐馬店師專,后來又到湖北省化學研究院讀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同時任黃淮學院客座教授。李冬霞也是從他們村走出去的棟梁之才,是一名博士后,現就職于中國科學研究院。
“這些年來走出的大學生,小學時大都在我們村悅莊小學就讀。”楊天義告訴記者, “我是土生土長的悅莊村人,從我上小學時,俺村小學的成績就比較好,每年在全鎮都是數一數二的,在當地非常有名氣。”
“一直以來都保持著非常好的教學成績,這是我們村生源不外流的重要原因。”悅莊小學校長高國選介紹說,目前他們學校在校生持續保持在220余人,生源穩定,很少有學生中途輟學。
“2015年,在縣教體局組織的素質檢測中,我們學校名列全縣第二名,在全鎮的小學中,我們學校各科成績幾乎每年都是第一名。” 高國選自豪地說。
尊師重教成傳統
在悅莊村盛行的風氣,不是比哪家樓房修得高、錢掙得多,而是比誰家孩子更爭氣,比誰家又出了一個大學生。
據了解,前些年,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悅莊村多數村民靠種莊稼、務工維持生計。從悅莊村走出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來自普通甚至貧困家庭。
艱苦的生產生活環境,讓這里的人堅信“知識才能改變命運”,考上大學、改變命運成為根植在他們血液中的一種信念。
今年全市理科第一名考生徐秋月的爺爺徐玉枝說:“不比房屋比書包,不比錢財比學位。”如果哪家出了一個大學生,是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大家最樂于討論的話題。
村民們常把“窮莫丟書”這句話掛在嘴上。一名50多歲的村民稱,從他記事起,村里人總要節衣縮食送子女讀書,即使是揭不開鍋,也不會讓子女輟學。
在村支書楊天義看來,村里尊師重教的風氣很重要。楊天義說,這么多年來,村民和村小學的關系非常融洽,從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和在外地工作的人員都非常關心支持村小學的發展,很多學成之士紛紛捐資助學。2016年,他們村成立了以遂平華鼎高分子化工廠總經理劉景民為理事長的“悅莊村民心教育救助基金會”。
“基金會成立后,俺村有很多在外務工的成功人士紛紛捐款,用于救助家庭困難的在讀大學生或面臨輟學的中小學生。”楊天義說,“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上不起學,這是俺村成立基金會的宗旨。”
如今在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家上學的現象十分普遍。但在悅莊村,夫妻倆至少會留下一個照顧孩子讀書,“每次開家長會,絕大多數學生的父親或母親都會來。”悅莊村小學校長高國選說。
該村一名王姓留守婦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說:“我平時在村里一家箱包廠打工,雖然一個月只掙到1000多元,但是很值得,因為兒子很爭氣,他的成績在班里都是數一數二的。”
“孩子很小時,我就讓他們跟我下地干活,太陽曬得抬不起頭,身上都脫了皮。”該村一李姓村民說,“晚上回家,我告訴他們,除了上學,沒有退路,不上學就只能種地。”
重視教育成為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
“俺們村之所以能出這么多的大學生,與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是分不開的。”楊天義說,“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就很難有悅莊村的今天。”
楊天義回憶說,2014年的一天,時任遂平縣縣長的何冬在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玉山鎮悅莊村走訪時,看到悅莊小學教室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要,立即組織縣里的教育、財政、發改等職能部門召開會議,要求在積極爭取上級項目的同時,縣財政部門要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改善留守兒童入學條件。 “如今俺村也有了標準化的教學樓和相應的電教設備,與城里的學校沒啥區別。”楊天義說,玉山鎮歷任書記、鎮長也都十分關心悅莊村,對村委和村小學都傾注了不少心血。
一個偏遠小村緣何連年走出這么多大學生,玉山鎮黨委書記馬中陽認為,這既與當地人的家風、學風、校風、民風有密切聯系,同時,又離不開近年來農村教育事業的大發展。這些都是“大學生村”不可或缺的“土壤”。
馬中陽說,當然,更重要的是悅莊村人算明白了這筆“教育賬”,當地沒有資源優勢,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只能讓孩子們多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不比房屋比書包,不比錢財比學位”。他們在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之間作出了明智選擇。
“培養出一個大學生,挖掉一個窮根子,就能阻斷貧困在一個家庭的代際傳遞。”馬中陽說,“悅莊村是一個貧困村,當地家長讓子女通過求學改變命運。順應百姓愿望,政府再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既從根上扶貧,也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積蓄了力量。”
責任編輯:db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