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個人隱私有賴于法律防線
摘要:保護個人隱私有賴于法律防線 □楊鑫宇 房產中介為什么知道我有房要賣?保險公司怎么知道我最近買了新車?電信詐騙犯為什么知道我近期有快遞上門?廣告投放者又為什么知道我
保護個人隱私有賴于法律防線
□楊鑫宇
房產中介為什么知道我有房要賣?保險公司怎么知道我最近買了新車?電信詐騙犯為什么知道我近期有快遞上門?廣告投放者又為什么知道我姓甚名誰?每當遭遇各種形式的騷擾電話,我們心中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一個從未謀面的陌生人竟然把我們的隱私摸得一清二楚,這實在嚇人,而那些因此落入詐騙陷阱的人,對此更是有苦難言。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愈演愈烈,僅在最近,就有數起涉及上億條個人信息泄露的案件被偵破,作案者達百人。
為打擊猖獗的信息泄露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將“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整合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擴大了犯罪主體和侵犯個人信息行為的范圍。一年多過去了,這一法律在適用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少爭議。由于定罪條件模糊,量刑標準不明確,許多案件無法妥善處理。
今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主持召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知道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輕易向外人透露底細。這種防范意識是保護個人隱私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在另外一個層面上,我們又仿佛是信息時代的裸奔者,無時無刻在網上主動或被動地透露著自己的信息。網上購物、注冊賬號、填寫問卷、參加抽獎……不經意間,我們就把個人信息交給了互聯網運營商。
在互聯網上,要求個人不透露任何隱私信息并不現實。這時,社會與法律的“第二道防線”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如何有效約束那些匯集了大量個人隱私的互聯網運營商及其利益相關方,使其恪守為用戶保密的責任,是相關立法必須解決的問題。眼下,依然有許多打著“抽獎問卷”之類的幌子,故意套取用戶個人信息的做法,即便是在那些因經營需要以合法方式收集用戶信息的場合——如網購,也存在著大量利用這些信息牟利的現象,而網絡黑客以拖庫、撞庫等方式竊取信息的現象更是時有發生,沖擊著信息安全的防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出臺,說明最高法和最高檢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峻性,認識到法律作為個人隱私堅實防線的重要性。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如果各級司法機關都能從今天起嚴厲打擊信息泄露犯罪,社會大眾重新獲得對于個人隱私的安全感,應該不是一件難事。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