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會寺鎮的美麗傳說(上)
摘要:普會寺鎮的美麗傳說(上)金牛山上故事多□晚報記者 張廣智 文/圖普會寺鎮位于確山縣城東南部。全鄉總面積72平方公里,下轄張營、錢溝、姚莊、馬溝、袁莊、白山、宋樓、
普會寺鎮的美麗傳說(上)
金牛山上故事多
□晚報記者 張廣智 文/圖
普會寺鎮位于確山縣城東南部。全鄉總面積72平方公里,下轄張營、錢溝、姚莊、馬溝、袁莊、白山、宋樓、臺予坡、普會寺10個行政村,157個村民組,近2.5萬人,耕地面積近5.3萬畝。境內東西多丘陵,中間為平原,南北狹長。東部以金牛山為主的山區大理石、石灰石、花崗巖等礦藏豐富。薄山北干渠貫穿全鄉9個行政村,長度為11.6公里。北部有十里河,南部有溱頭河,中西部有四座水庫,水利條件優越。這里交通非常便利,京廣鐵路緊臨南北,224省道連接東西,京港澳高速穿境而過,所有的行政村均修通了水泥路。
2016年12月,經省政府批準,普會寺撤鄉建鎮。
普會寺鎮不僅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文化氛圍,而且千百年來各種各樣美麗的傳說、故事也得以傳承。記者3月4日在此地采訪時,普會寺鎮黨委書記韓志強、普會寺村黨支部書記劉繼政及一些村民向記者講述了很多美麗的傳說。
許多人慕名來到普會寺鎮文化廣場。
金牛山的來歷
金牛山位于普會寺鎮東部馬溝村。金牛山的來歷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上古時期,這里原本地勢平坦,大禹治水來到此地,見這里的人還居住在洞穴之中,以采集、漁獵為生,經常受苦、受凍、挨餓。于是,大禹留下一位農夫來教授這里的人造屋及農耕技巧。為了幫助農夫,大禹給農夫留下了一頭金牛和十顆金豆。大禹說,只要給牛吃一顆金豆,金牛就會在十年里有使不完的勁。
開始的幾年里,農夫兢兢業業地履行著大禹交給他的任務。但是時日久了,他就開始思念遠方的家鄉和親人,可是這里還有萬畝荒地需要開墾,不知道何時才是盡頭。為了加快速度,他一次給金牛吃了兩顆金豆,結果金牛變得十分強壯,日夜不停地進行墾荒,速度也加快了不少,農夫心里很高興。
由于思鄉心切,農夫起了偷懶之心,他把剩下的金豆都給金牛吃了。誰知,金牛吃了之后,身體開始變大,大得像座山一樣遮住了天空,身上的犁子也變得很大。金牛開始拉犁耕地,把原本寬闊平坦的大平原,一下子犁出了九道又深又長的大溝壑。最后,金牛的身體堅持不住了,它開始爆裂,倒向地面,它的肢體化作一座高山,后人稱之為金牛山。在山頂上長著兩棵又高又粗并且彎彎曲曲的參天大樹,人們遠遠望去像是金牛的兩個大犄角。所以,當地人稱此山為“金牛山”。
金牛洞的傳說
金牛山上有一洞名曰金牛洞。傳說此洞與其他地方相通,有人在洞里放進一對鴨子,過了幾天,鴨子從確山縣另一個鄉三里河鄉跑了出來,甚為神奇。1984年文物考察時,發現洞內有摩崖石刻,工作人員將石刻拓版,現保存在確山縣博物館內。
也有另一說法:金牛洞里有個金盤子,金盤子里放的飯菜,吃了之后還會有,一直吃不完。因為那時比較貧困,村民經常吃不飽飯,于是村民約定俗成:誰家來了客人,就去取金盤子用來待客,好讓客人吃頓好飯。客人走后,就重新把盤子放回洞中,以便他人取用。村民們一直延續這個規矩,直到有一天,有個村民起了貪念,想把盤子據為己有,取用之后沒有送還。后來,這個村民遭到天譴,全家得病而亡,金盤子也不知所蹤了。
金牛山的金豆子
俗語說:“金牛山上有金豆子。”這個也是根據傳說而來的:在很久以前,金牛山下有一戶人家有個孩子叫二娃,他家里很窮,從小父母雙亡,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
有一天,二娃在山上放牛。天快黑了,二娃的牛卻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就到山上的山洞去找。山洞里一片漆黑,二娃越走越害怕,想要返回,可是又怕地主打他,只好鼓起勇氣繼續往前走。越走越亮,他看到洞里有一位老奶奶正在磨豆子。二娃走過去問道:“老奶奶,我的牛找不到了,你見了嗎?”老奶奶說:“我沒看見。來,我給你抓一把豆子,你把這豆子賣了,就可以還清地主的債,還可以買地蓋房了。”
二娃非常猶豫,這把豆子真的有那么神奇嗎,可以還清地主的債務并能蓋房買地?二娃猶豫半天,接住了這把豆子,按照老奶奶的吩咐出了山洞。等到他下山一看,這把豆子不是一般的豆子,而是一把金豆子。二娃把老奶奶的金豆子賣了,還清了地主的債,而且蓋了房、買了地,娶了媳婦,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金牛山現已探明有石灰巖、花崗巖等多種巖石,不少村民都因此山資源而致富了,也算是應了“金豆子”之說吧。
金牛山的寶藏
很久以前,金牛山的山腰中間有一扇大石門,石門長年緊閉。石門兩邊各有一門神看守,兩個門神看上去讓人十分敬畏。
有天,來了一個外國人,他知道此山中有很多珠寶,就起了盜竊之心。可是他怎么也打不開這扇門。他想盡了一切辦法,用鐵錘砸、鐵杠撬,可是怎么也打不開,累得他精疲力盡,就靠在石門上睡著了。
沉睡中,這個外國人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向他走來。他就問老人:“你是誰?”老人說:“我是這里的土地神啊,也是給你托夢的人,你不是想要這里的黃金和珠寶嗎?想打開這扇門,就要先找到門的鑰匙。”外國人愣了一下問:“怎么找到這把鑰匙?”老人指著遠處說:“離這里不到四里的地方有一片西瓜地,那里的西瓜哪個最大,哪個就是這扇門的鑰匙,記住,一定要最大的!”外國人又問:“你怎么知道西瓜鑰匙啊?”老人又說:“我是這里的土地神,也是掌管這扇門的主人。這扇門有三千多年沒有打開過了,我怕鑰匙放在身邊丟掉,就把它變成一個大西瓜。每年只要種西瓜,長得最大的西瓜就是這把鑰匙。找到鑰匙后,在門前要說:西瓜開門吧!石門自然打開。”老人說完后身子一轉,只見一股白煙飄過,他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貪財的外國人
外國人醒來后,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仙人指引,他非常高興,便去找那片西瓜地。果然,走了幾里地,他看到一塊西瓜地,這里的西瓜又大又多,讓他喜出望外。過了一會兒,他又犯愁了,究竟哪個才是最大的西瓜?無奈之中,他只好向種瓜人求助。種瓜的老漢聽完之后,對他說:“要我幫你可以,不過石門打開后,里面的黃金、珠寶要分給我一半。”外國人猶豫了一下,勉強答應了。
老漢徑直來到一個西瓜前,用手指著說:“這個就是最大的西瓜。”外國人一聽,立馬上前摘掉那個西瓜,向石門方向奔去。老漢緊跟在其后。兩人氣喘吁吁地來到石門前,外國人迫不及待地說:“西瓜開門吧!”于是石門打開,忽然一道亮光從里面射了出來,兩人目瞪口呆,只見洞里金光閃閃,全是黃金和珠寶,中間還有一頭金牛正在拉著金磨,磨著金豆。
外國人連忙把西瓜放在地上,沖了進去,想把金牛和金磨拉走。這時候,老漢在門口突然覺得,中國的寶貝怎么能讓外國人拿走?于是,他抱起西瓜狠狠地往地上一摔,西瓜被摔碎了,瞬間就聽到“咔嚓咔嚓”的聲音,石門迅速關閉了,外國人被關在里面,再也出不來了。
蓮花狀的石磨
很久以前,在普會寺鎮東部樊店村和馬溝村境內有一座山,此山頂南面有一個眼洞,北面有一個蓮花狀的石盤。
傳說山上的放牛人及過路人等經過此地,干渴難耐時,就在山頭南面的眼洞里用力吹一口氣,石盤上就會出現一盤水,供人解渴。因此,此山被稱為“蓮花山”。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村民上山還能喝到石盤里的水,后來,隨著發展經濟開采礦山,此景不復存在。
蓮花山里有蓮花洞,早年曾有村民到洞內探險,聽聞洞內較大的地方有一室之大,小的地方僅能供人爬行穿過。蓮花洞極深,該村民探得有三層樓高,后因洞內空氣不暢,沒有再深入探究。
蓮花山上還有石像,有站像、坐像坐在蓮花盆中。后來,石像都被運走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鄭板橋修馬溝橋
馬溝橋又名斬龍橋或劍橋,在普會寺鎮馬溝村境內。
相傳此地有條龍作怪,年年修橋年年塌,使當地村民有苦難言。當時正在河南某縣做縣令的鄭蠻子(即鄭板橋)想到一個辦法。他在此修橋時,在橋下鑲嵌一把斬龍劍,劍尖向下,龍在經過此橋時被該劍一劍劈開,該橋才得以保存。該地從此風平浪靜,再無災難。
普會寺鎮的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下期《望河樓》文化周末,記者將接著為廣大讀者講述。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