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家庭作業失去意義
摘要:孩子的家庭作業需要父母“幫忙”?莫讓家庭作業失去意義□周刊記者 肖婷婷在我們身邊,有不少父母經常為孩子的作業發愁,常聽到他們問“這道題誰會做&rdqu
孩子的家庭作業需要父母“幫忙”?
莫讓家庭作業失去意義
□周刊記者 肖婷婷
在我們身邊,有不少父母經常為孩子的作業發愁,常聽到他們問“這道題誰會做”。如今,學生的個性作業越來越多,大有“一人上學,全家待命”的架勢。
雖然個性作業是素質教育思路的具體體現,但若“個性”過了頭,家長過分“代勞”孩子的家庭作業,不僅老師掌握不了學生的真實水平,而且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他們形成弄虛作假的壞習性。
讓家長頭疼的家庭作業
“孩子的家庭作業終于做完了!”前灣,市民侯亞萍感嘆。她的女兒在市一所重點小學讀3年級,近日,老師留的一項作業是“讀一則畫報,總結3件大事”。侯亞萍說:“我上網搜索相關信息,找了半天發現那是清末的報紙,里面是政治漫畫,別說孩子,家長讀起來也費勁。”
“我解得了方程式,教得了幾何,小學1年級的家庭作業卻不會做。”近日,市民周娜說起兒子的作業,直呼“太難了”。
周娜告訴筆者,難住她的大多是手工作業。“有一次老師要求用廢舊塑料瓶制作一輛會動的小汽車,還有一次讓用一副撲克牌做一件衣服。”周娜說,“說是讓家長配合著孩子完成,可是這樣的作業難度太大,最后成了家長獨自做。”
家長過分“代勞”不是好事
“我們也有苦衷。”市某幼兒園的齊老師對記者說,“布置手工作業的初衷是鍛煉孩子的創新和動手能力,促進孩子與家長間的感情。家長包攬,就失去了意義。孩子的作業家長不應該‘代勞’,要多鼓勵、多示范,讓孩子完成。”
齊老師表示,素質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首先要發揮好課堂的作用,教師要盡到自己的職責。將教育的責任以作業的形式轉嫁給家長,是一種關系錯位。學校應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溝通,別讓家庭作業成了無意義的負擔。
個性作業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齡和能力,如果需要家長的協助,應當把握好度。畢竟,作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理應由學校主導,由學生獨立完成。
至于家長這一方面,適度地參與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必要的。但家長要明白,做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如果家長過度參與,甚至弄虛作假,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害孩子。家長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只要是自己做的,哪怕比不過別人,也值得驕傲。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