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楊”泥塑后繼有人
摘要:正陽一小學女教師免費收徒“泥人楊”泥塑后繼有人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王 珺 文/圖 “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做這個?我愛好捏泥人和剪紙
正陽一小學女教師免費收徒
“泥人楊”泥塑后繼有人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王 珺 文/圖
“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做這個?我愛好捏泥人和剪紙,以傳承民俗文化。”昨日,在正陽縣付寨鄉中心小學,34歲的該校教師舒艷告訴記者,20多年來,她捏出的泥塑上千件,剪出的剪紙上千件。
捏泥人世家
“我捏泥人是跟奶奶學的。”舒艷說,她小時候喜歡玩泥巴。在她10多歲的時候,有一天,她奶奶打開了一個木箱讓她看,里面放著許多保存完好的泥塑泥人。
奶奶告訴她這就是一度銷聲匿跡的“泥人楊”泥塑,自己是“泥人楊”泥塑的第四代傳人。
“泥人楊”的前身為商丘的“泥咕咕”,“泥咕咕”是一種能響的玩具。“泥人楊”泥塑始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第一代傳人楊尚清逃難到商丘地區,學會了商丘??h的“泥咕咕”制作工藝,回到正陽縣以后就做泥人賣。
舒艷介紹,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泥人楊”泥塑被當成批判的對象,祖傳的三百多件泥人泥塑毀于一旦。奶奶有三個兒子,改革開放后,由于“泥人楊”泥塑不能為家庭帶來經濟收入,所以,三個兒子都不做泥塑了。奶奶也因受到“文革”打擊后,再也不愿提及此事,“泥人楊”泥塑一度瀕臨失傳。
鉆研泥塑技藝
為了不讓“泥人楊”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失傳,楊玉枝決定把泥塑技藝傳授給孫女舒艷。
在奶奶手把手的傳授下,聰慧靈巧的舒艷捏泥人更是如魚得水。為了更好地發展泥塑技藝,舒艷考上了幼師后專心學習繪畫。
經過20多年的鉆研,她創作的泥塑作品和剪紙作品有2000多件,在祖傳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泥人楊”泥塑的造型更加完美、新穎,具有很好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制成一件泥塑,需要十幾道工序,大件作品,夏季耗時一個月,冬季要三個月”。舒艷說,泥塑最講究的是“備泥”,要選用鄉下田間地下深
“捏制時,和泥也有講究。”舒艷說,“將土經過水洗、澄漿、去渣、保濕、儲存等工藝制成膠泥備用。然后將定量的膠泥做成熟泥,增強可塑性。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不同部位的特殊要求,還要加入沙、麻、纖維物等,這樣制作出來的泥塑作品堅固持久,不易破碎。在選定主題、構思成熟后,采用拍、捏、壓、挑等手法,用熟泥先制作出小樣,再修改成型。成型后放在陰涼處晾干。”
“晾干的泥塑用砂紙反復打磨光滑后,將調配好的色彩根據需要逐層描畫在泥坯上,最后將小裝飾和配件固定在相應的位置上,泥塑作品才能最后成型。”她說。
記者在拍照時,讓舒艷拿一件泥塑。舒艷說:“拿不動,因為一個大些的泥塑就有近
多年來,捏泥人成了舒艷的樂趣。她不斷改進技藝,創作的泥塑作品各種各樣。
免費教學生
“我抽時間做泥人時,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很喜歡,也學著做。”舒艷說,她希望把兩個孩子培養成“泥人楊”的第六代傳人,同時也希望通過她的影響把泥塑和剪紙傳給更多的孩子。
舒艷介紹,她從事教育工作,常常把泥塑藝術引進課堂,常捏制一些小動物,作為孩子們的獎品,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不少孩子愿意跟我學習捏泥人和剪紙,我分文不收。”舒艷說,喜歡剪紙的,她就教他們剪紙,喜歡玩泥巴的,她就教他們捏泥人,特別是左鄰右舍結婚辦喜事,需要剪紙,她都是夜晚加班為他們免費制作。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