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第一個黨支部——張竹園支部(中)
摘要:□晚報記者 戶向陽 文/圖初冬時節,天氣乍寒還暖,溫和的陽光照耀著大地,翠綠的麥苗在微風中翩翩起舞。驛城區諸市鎮李樓村張竹園村(原歸遂平縣管轄)村南的田野里,有
□晚報記者 戶向陽 文/圖
初冬時節,天氣乍寒還暖,溫和的陽光照耀著大地,翠綠的麥苗在微風中翩翩起舞。
驛城區諸市鎮李樓村張竹園村(原歸遂平縣管轄)村南的田野里,有一片高崗。高崗上的麥田中間,有一塊地沒有種麥。村民張德山開著四輪拖拉機正在犁地,村民張景恩站在地頭目不轉睛地往地里看著,臉上洋溢著笑容,眼神中充滿對這塊地的喜愛和希望。
這塊4畝多的責任田是張景恩家的,他準備種桃樹,張德山幫他犁地。休息期間,張德山、張景恩這對好朋友,在地頭再次向記者講述張竹園黨支部和張竹園村的故事。
張竹園村南的汝河岸邊是過去地下黨經常活動的地方。
黨支部建立初期共有21名黨員
“這片高崗就是過去張竹園村所在地,包括我家這塊地。”張景恩指著腳下的土地告訴記者,過去,張竹園村離汝河很近,緊鄰汝河岸邊的竹竿園、杈樹園和崗柴園,這幾個園子既是村民種經濟作物的地方,又是防御洪水的屏障,然而沒能擋住1975年8月那次特大洪水,村莊被沖得一無所有,全村289口人遇難,這也成為張竹園村村民心中永遠的傷痛。洪水消退后,村民在老莊北側重建家園,直至發展到今天,成為中原大地一個具有光榮歷史又十分漂亮的小鄉村。
對于村里的歷史,村里的一位老人曾寫過一本村志。這位老人叫張景芳,是黨支部早期的黨員,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平反后安排工作,任諸市鄉民政助理,1999年去世。
張景芳老人去世前,撰寫了幾十萬字的村志,記載了村里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張景恩、張德山看過他寫的村志,對里面的故事也較為熟悉。
張景芳在文中介紹了張竹園黨支部初期的情況。1927年,張竹園黨支部剛成立時,張含臻(真)任支部書記,張仕盛(張子學)任組織委員,張強盛任宣傳委員,張朝寅任交通委員,另外還有13名黨員,分別是張奎盛、張朝普、張景洲、張朝頤、張朝英、張朝振、張景楊、張景碧、張含琴、張景召、張發盛、張朝賢、張景芳。
據張景芳寫的村志記載,由于工作需要,黨支部領導的職務有過幾次變動,并在馬臺寺、玉皇廟組建了兩個分支部。這兩個地方,一個位于張竹園村西南4公里處,一個位于村東南2.5公里處,過去都有廟,有利于宣傳革命、發動群眾。這三個黨支部的主要領導人是中共黨員趙壁,開展工作的總支部設在張竹園村。因為張竹園村子大、地形好、黨員多、基礎鞏固,有利于開展革命活動。
對于馬臺寺黨支部的情況,黨史也有簡要記載。中共駐馬店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共駐馬店歷史》(第一卷)中記載,1927年,中共黨員趙壁從駐馬店回到遂平后建立了中共馬臺寺支部,趙壁任支部書記,沈會員任組織委員,陳國贊任宣傳委員,張景洲任武裝委員。中共駐馬店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駐馬店紅色經典》記載,馬臺寺支部成立于1927年7月,比張竹園支部晚成立一個月,但都是當時中共駐馬店特別支部領導的10個小組、支部之一。
張景芳文中的記載和黨史記載略有不同,但基本實事一致,充分說明了張竹園黨支部、馬臺寺黨支部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劉少奇、李先念都去過張竹園村
“劉少奇、李先念、楊得志、王國華等都來過張竹園村。”張德山告訴記者,聽老一輩人講,由于張竹園黨組織建立較早,地位重要,上級黨組織對張竹園黨支部格外重視,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豫鄂邊區黨委以及中共豫區執行委員會、中共駐馬店特別支部等黨組織的領導,都先后去過張竹園村。劉少奇剛到竹溝工作不久,就到張竹園村指導工作,村民記得當時他穿著一身灰色的衣服。還有一次部隊轉移,從張竹園村附近通過,劉少奇又專程到張竹園村,找到黨組織負責人,安排地下黨籌集軍需、糧食等事宜。
“李先念來村里宣傳革命,召開幾百人大會的情況,老一輩人都知道。”張景恩告訴記者,當時,張竹園村全村人及附近村里的人都到張竹園村參加會議。村子正中間的街道上有一個大碾盤,李先念站在碾盤上講話,宣傳革命形勢,很多群眾深受鼓舞,紛紛要求參加革命。
張景恩說,楊得志、王國華等也曾到張竹園村黨支部指導工作,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支援敵后根據地。
在上級黨組織的直接領導下,張竹園黨支部積極宣傳黨的綱領、政策,開展農民運動,打擊土豪劣紳,先后發展近百名黨員、預備黨員,組成了一支有生的革命力量。他們先后在周邊的臧集、文城、嵖岈山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并建立地下分支部或秘密聯絡點,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抗日救亡,爭取自由。
向竹溝革命根據地輸送人才
過去,地下黨多以教書或做買賣等為掩護,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張竹園黨支部的黨員也是如此。
張景恩告訴記者,當時,黨支部書記張含臻(張景恩爺爺的叔叔)扮成教書先生在現驛城區胡廟鄉樓李村私塾教書,張仕盛(張景恩的爺爺)則在張竹園村祠堂的私塾教書,他們都是一邊向學生傳授知識,一邊向學生宣傳中國革命道路,宣傳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列寧主義等。
村民張文獻的父親張景洲,1歲時喪父,由于家庭貧困,11歲就給地主當長工。1927年,經張朝寅介紹加入黨組織,隨后任中共馬臺寺支部武裝委員,1986年去世,享年81歲。
張文獻告訴記者,他聽父親說,當時父親經常在嵖岈山一帶活動。一般都是下午步行去嵖岈山,天黑時到山里,通過捏鼻子、摸耳朵等方式,與其他地下黨員“對暗號”,然后一起到山內隱蔽的地方印刷傳單。
“我母親都不知道父親天天到嵖岈山干啥。”張文獻說,當時地下黨多是單線聯系,保密工作也做得很好,自己干什么,對家人也不說。
對張含臻在胡廟鄉工作的情況,已無人知道,但對張仕盛在私塾開展革命工作的情況,張景恩聽父親說過。
張景恩說,聽他父親講,從1937年到1942年期間,爺爺先后讓父親往竹溝送了三批青年去參加革命,現遂平縣文城鄉馬莊村張樓村的張欽銘(音)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張竹園村祠堂學習時,爺爺就重點培養他,給他講革命故事,后來,經黨組織聯系,送他到嵖岈山中學就讀,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張欽銘作戰英勇,足智多謀,屢立戰功,從戰士一直干到高級軍官,解放后到云南任職,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因不堪其辱,自殺身亡。
從張竹園村祠堂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也有不少壯烈犧牲,長眠他鄉,為黨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黨支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
張竹園黨支部從1927年6月建立,歷經考驗,不斷有村民加入黨組織,也有不少黨員為革命犧牲或者因病不幸去世。
1934年,張強盛遇難。那年夏季,一場暴雨過后,村南的汝河漲水,正在磨面的張強盛聽說河水漲了,面沒有磨完,就急忙向河邊跑去,準備撈從山上沖下來的木頭。他剛到河邊,就看到河中間漂浮著一根長木頭。他立即跳到河水里,兩手抱著木頭,然而就在那一瞬間,他被沖到河底,再也沒有露出水面。直到河水減退后,村民才把他從淤泥里撈出來。他去世時,才20多歲,他兒子才3歲,如今兒子已經85歲了。
1943年,張含臻又不幸去世。那年夏季,村里暴發瘧疾,全村大部分人患上瘧疾。張含臻也因患上瘧疾不幸去世。
黨支部的兩個主要成員相繼去世,黨支部受到重創,但黨的活動并沒有停下來,村里的有志青年前仆后繼,不斷加入到黨組織中來,為革命事業英勇斗爭。
1947年春天,嵖岈山一年一度的廟會如期舉行,方圓百里的群眾紛紛前去趕會。廟會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張仕盛等人與嵖岈山聯絡點的同志們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宣傳革命的大好機會。說干就干,他們連夜趕印宣傳資料,出動幾十名青年骨干,在廟會上散發革命傳單。廟會上的群眾看到傳單上反對剝削、反對壓迫、減租減息、爭取自由、抗日救亡等革命口號,極為振奮,有的大聲朗讀,有的振臂高呼,一時間,廟會上掀起了宣傳革命的熱潮。
廟會上涌動的革命熱潮,讓當地的國民黨政府及其地方武裝等既怕又恨,急忙派來國民黨偽團隊進行武裝抓捕。廟會上一時炸了鍋,喊聲、哭聲、罵聲混為一起。散發傳單的青年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大部分都安全轉移,只有張奎盛等9人沒有來得及撤離而被捕,后被押到開封入獄,在黨組織的營救下,半年后才獲釋。
張竹園黨支部存在到什么時間,由于當時黨支部的人都已經不在,已無從考證,村民們也說不清。張景恩告訴記者,聽老一輩人說,解放前夕,黨支部和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上級黨組織的一位聯絡員曾說過,如果失去聯系,可到上海某個地方找他或找其他人,和黨組織聯系。黨支部派張朝寅去上海聯系,但由于當時戰事混亂、交通不便等原因,張朝寅也未能前去,以后,黨支部再也未能和上級黨組織取得聯系,黨支部的黨員由此脫黨。
張竹園黨支部雖然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但在黨支部的影響下,張竹園村又一代青年已經走向了全國各地,為革命事業浴血奮戰,有的還成為十分有名的英雄。而張竹園村也由于不少人參加了共產黨,受到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地方武裝的圍剿。張竹園村還有怎樣動人的革命故事,本報下期《天中歷史》欄目繼續為您講述。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