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 不應拘泥于形式
摘要:孝敬父母 不應拘泥于形式 □康國富 12月10日早晨,在市文化路西段的一個早餐店前,一名六旬老人正在耐心地喂另一名坐在三輪車上的老人吃早餐,引來眾多路人關注。據了解,
孝敬父母 不應拘泥于形式
□康國富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自古就把“孝道”視為一項重要的倫理道德傳統。《孝經》、《弟子規》中就有不少“羊跪乳、鴉反哺”的傳說,以及“冬則溫、夏則清”的掌故。作為炎黃子孫,自覺傳承孝道,自覺傳承優良家訓、家風應該成為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時常看到有這樣一些老人,他們或在大街上蹣跚獨行,或在公園的長椅上兀自久坐,或手提重物艱難挪步。看到這些,我們的心里總會有些酸楚。也許老人自有老人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對老人的關懷太少了。誠然,現代社會壓力大、競爭強、節奏快,身為子女也有諸多不順心之事。于是很多有條件的人隔三差五地回去一趟看看老人,或者逢年過節時給老人拿幾百塊錢“慰問”一下,美其名曰“孝順”。可老人需要的是這樣的“孝順”嗎?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筆者主張“盡心為上”。孝敬父母一定要發自內心,并不拘泥于形式,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像有的人,父母生前不盡孝,去世后喪事卻大操大辦,實則已經違背了孝的初衷。父母其實需要的,并不是多少物質上的回報,更重的是心靈上的撫慰,甚至他們只希望有一個嘮叨的對象。真心希望,社會上多一些如賈愛真姊妹四人一樣的孝順兒女,常帶著年邁的父母洗洗澡、散散步,陪著父母嘮會家常,回憶一下往事,不需花錢,只需花費一點時間和耐心。
有道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現在有的地方立法,要求身為人子要常回家看看,要時常給父母打電話,這其實還是一種舍本逐末的無奈之舉。如果孩子心里有父母,父母還是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孝心的,如杲有條件的話完全可以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反之,如果心里沒有父母,即便人能夠回到家中,也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玩手機而已。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