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話蔡溝
摘要:□晚報記者 景中原 通訊員 段曉波 文/圖蔡國故城向東,順著省道,車行30公里路,便可到蔡溝鄉。清初,蔡溝稱為蔡龍里。解放后,歸上蔡縣第九區,區政府設在蔡溝集。
□晚報記者 景中原 通訊員 段曉波 文/圖
蔡國故城向東,順著省道,車行30公里路,便可到蔡溝鄉。清初,蔡溝稱為蔡龍里。解放后,歸上蔡縣第九區,區政府設在蔡溝集。1962年撤區并社,為蔡溝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蔡溝自古是東部政治、文化、經濟重鎮,老街南北長1.5公里,黑河東西穿過,中間橫跨一石橋。鄉里店鋪多,市場繁榮,蔡溝特產鹵制牛肉和蔡溝鋤板等聞名遐邇。
上蔡縣蔡溝鄉古名“大成”,明清時期為上蔡八大名鎮之一。近日,蔡溝籍書畫家劉孔名先生贈閱《劉氏家譜》。
劉姓是蔡溝當地望族,從某種意義上講,追溯劉氏的家族史,是對蔡溝厚重歷史的追憶,也能感受到上蔡的滄桑與變革。受其影響,心亦萌動,記者走進蔡溝,觸摸其人文脈搏。
蔡溝寨古炮。
原上蔡縣委書記兼縣長苗九銳率部進駐蔡溝(資料圖片)。
厚重人文
鄉村父老相傳,孔夫子周游列國,居蔡三年。吳國伐陳,楚軍來救時,困于陳蔡郊野,絕糧七日,而弦歌不衰。“陳蔡絕糧”,這個故事至今流傳。漢時尊孔崇圣,人們在厄臺上修建廟宇,謂文廟,俗名弦歌臺、絕糧祠,占地9畝余,正殿名曰大成殿,內塑孔子坐像,傍伴“十哲”。其前有禮殿,后有啟圣宮,左有文昌宮、尊經閣,布局嚴謹,規模宏大。蔡邕曾撰寫碑文,曰:“北距陳界十八里,西距蔡城六十里,有厄臺……”
《重修厄廟碑記》載:前明時,馬嘉謨慨然葺之,劉光國為之記。康熙二十八年(1688年),邑令楊(廷望)公移建蔡溝鎮之中齊候廟(孔子會齊候處),置祭田一頃以供祀事,邑人劉仲勷、李向榮、謝伊付、劉大合、劉耀東等慨然統理,而大成殿、啟圣宮、奎樓、戟門等處巍然煥然,百廢俱舉。
厄廟,今已成廢墟,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野蔓之中,舊址上建起了一所中學,校園內保存著一株千年銀杏樹,枝繁葉茂,狀若華蓋,算是孔圣人所佑的結果吧!
康熙二十八年,邑侯楊廷望令里民筑寨,年久傾圮,繼修于清咸豐年間,首其事者,為劉祝三(良多),善施與,嗜愛讀,以附貢授息縣訓導,丁外艱難。適捻匪騷動,勢其猖獗,一方人民,逃難無所,祝三因糾合蔡十八里紳耆,倡修寨堡,地有厄廟,故名大成寨。后練鄉團,以捍匪患。
清末,劉新垌任寨長,地方不靖,亦為一方百姓所倚踞,其子叡名繼父為寨長。民國十年后,豫省土匪猖獗,大匪動愈千數竄撓蔡邑,小匪三五十成群,劫舍架票。鄉村五十畝以上戶的,稍有資產者,悉移居于寨,蔡溝寨聲勢浩大。
蔡溝寨橫跨蔡河,南北長三里,東西寬二里,周圍七里許,寨墻高兩丈余,內部土筑,外部磚徹,有東門“望魯”、南門“圣域”、西門“瞻洛”、北門“賢關”四座寨門。早年修寨時,人們把蔡河截流,使其繞寨兩周后東流而去,自然而成兩道寨海子,河上各架吊橋,內外有兩道寨門,四門有四座“紅衣大將軍”鐵炮,墻四角筑有炮臺,百步設有一炮樓,十二門弗朗機小炮,另配維護子炮不計其數,以防御兵匪。
桿匪破寨
民國初年,匪桿趙圭糾合饑民游勇,攻破蔡溝寨的故事,演繹出一段悲壯的古寨史。撰修《上蔡縣志》大事記載:“民國十九年(1930)九月,上蔡黨店集農民趙圭眾三萬余人先破林堂寨、大魏寨,次破陳法寨,最后攻占蔡溝寨,所到之處,燒殺奸淫,擄掠綁票,危害群眾嚴重。”
匪首趙圭,又名趙子明(1901~1932年),青年時隨父在黨店集開飯鋪。民國時,兵匪擾民,民生艱難。糧價一日數漲,政府的苛捐雜稅又有加無減,窮苦農民以挖野菜、采樹葉為食。趙圭拉起桿匪。三百余匪破林堂寨時,桿匪招兵買馬,在街上手托條盤,盛著白饃,喊出口號:“跟著干吧,天天過年,夜夜娶親。” 青壯年不愿意在家挨餓,鋌而走險,蜂擁相隨,打家劫舍,趙部遂壯大,兵馬過千。
民國二十年(1931年)農歷臘月初六,百姓聞桿匪攻寨,夜間舍家棄物逃跑。趙圭率部攻破蔡溝寨,司令部設在街南頭,門前豎立大旗一面,上書“天下自由軍”,號稱萬余眾。部下平時多著花服裝,頭纏五色綾子。搭起戲臺,晝夜演唱。為保證糧草供應,趙部每天出動馬隊數十匹,在蔡溝寨四周三十里以內巡哨征搶,到處放火、搶掠,對擄獲的人“濾葉子”,追問其家產所值,要錢“回票”,不然就“撕票”。
和店鄉許集人許季中(1889~1933年),字時行,時任國民黨上蔡縣黨部組織部委員,后任教育局局長。趙圭部盤踞蔡溝,他赴省府請剿蕩平匪患。
時年農歷臘月十五,國民軍第一軍第一師的一個步兵團開抵上蔡,進剿趙部。先擬整編招降,雙方談判未果。是年冬,大雪沒膝。趙派部下身穿白衣,雪夜襲駐大朱村官兵,搶走一挺重機槍。農歷正月初十晨,國民軍攻擊,寨內房倒屋塌,磚瓦亂飛,南面的門樓、炮樓都被打塌,寨墻也被打倒多處,眾匪抵抗不住,越墻亂逃。寨壕水深沒頂,穿著棉衣無法渡過,有的裸體渡水外逃,潰不成軍,活捉桿匪無數。此役,趙圭匪部死亡慘重,尸橫遍地。趙圭出逃后,被友人上告捕獲,解送汝南專署槍決,并懸首示眾。
國民軍營長田墩亨及排長二人、士兵數十人陣亡,為了紀念陣亡的官兵,國民軍在寨西門里三官廟內修建一座五層的紀念塔。
抗戰之役
查閱抗戰檔案,蔡溝也曾飽受過日寇侵略。民國三十四年農歷三月初五,日寇河渡騎兵聯隊由周口分兩股南進。一股騎兵八百余人,配合步兵,附炮十余門,于當日晚九時至蔡溝鎮。國軍第十二師三三六團一營副營長趙復興率步兵一連、機槍一連,分守蔡溝東、北、西門,上蔡保安團特務隊孫立仁部守南門,協助固守,阻敵南進。
翌日,敵即行包圍,步、炮協同攻擊。十時至十二時,敵數百人向我軍猛撲,均被擊退。至午后三時,北門被敵炮火摧毀,鬼子遂乘隙突入。國軍在西、北兩門與敵混戰,接刃肉博。南門孫立仁部因腹背受敵,即轉移至寨東南隅紙廠(今蔡溝中學東院),協助趙營長所率之東門守軍,繼續抵抗。因敵大部進寨,紙廠被炮火摧毀,趙復興被俘,寨即失守。
此役擊斃擊傷敵四十余名,趙部傷亡及失蹤百余名,縣保安團特務隊參戰官兵二十余人俱亡。是役,少尉王新全陣亡(四川省江津人),舊有墓碑。1945年秋,建起烈士祠,褒獎守軍殉國,頑強抗戰。
日軍以重大的傷亡代價占領了蔡溝鎮,是日下午,開始處理戰死的士兵尸體,把四十多具尸體分放在太平車上,拆掉門窗、桌椅、箱柜、麥草堆在一起,點起大火,將尸體依次焚化。為了減輕累贅,一些重傷員也成了火化的對象,哭喊聲、呻吟聲不絕于耳。
古寨乃保家安民之所,現成為廝殺的戰場,鮮血淋淋,傷痕累累,有誰不詛咒日寇的殘忍與野蠻?我們更敬重那些抗擊敵寇的英雄們。
迎接解放
寒冬里盼望春天來,難捱黑夜盼望黎明,一方百姓盼解放,盼著過上安穩日子。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解放軍某部一團開進上蔡,掀開了解放的序幕。原中共上蔡縣委書記兼縣長苗九銳回憶起“蔡溝保衛戰”,讓人驚心動魄的。
洪河以東區域已解放,洪河以西至鐵路沿線,國民黨縣長李云的武裝力量還較強大,百姓苦不堪言,請求解放軍打過來,消滅反動者。群眾聽到或見到李云的部隊有什么活動,都自愿向我縣府匯報情況。某日,線人班世瑞報告,國民黨李云部將有軍事行動,奔襲解放區縣府駐地。
縣府帶第一連駐扎在蔡溝東門里路南劉家大院。敵方原以為縣府僅有一個連的警衛,他們來兩個團人馬,吃掉縣府很有把握。豈不知,我方已獲情報,縣大隊二連、三連已調到蔡溝寨北門外馬莊,軍分區騎兵大隊和一個主力團已進駐至坡朱、大楊一線,突出前沿的縣府不過是誘餌。不久,國民黨李云部赴高廟寨起其父墳墓,另派部下宋靖忠帶一隊人馬騷擾襲擊我縣府駐地。一日凌晨,敵保安團偷襲了共產黨上蔡縣駐馮莊工作組,四名工作隊員被捕。
之后,敵方從蔡溝南門和西門潛進寨內,在蔡河橋東約二百米處,槍殺一挑水伙夫,亂打了一陣槍。接近縣府大院時,敵方胡亂放槍,更是機槍掃射,槍榴彈齊放,并高喊“活捉苗九銳”。在敵方狂叫一片時,縣府工作人員給予還擊,把敵人打啞了。敵方包圍縣府駐地,重兵部署在東門,一怕我突圍,二防我援兵。
天已大亮,援兵未到。縣府急派孫排副和曹二小兩人騎馬出東門去調兵。敵方不能進攻,無計可施,遂撤退。恰此時,我兵步、騎援軍趕到蔡溝,在苗九銳指揮下,追擊敵人,一直到洪河邊,斃傷、俘敵一百余人,宋靖忠被擊斃于蔡溝鄉大楊村一高粱地邊。在老百姓的支持下,軍民越戰越勇,每戰必勝,很快便解放了上蔡全境,真應了“得民心者定勝利”這句話。
漫步在古寨遺址上,遙想那雄厚古寨,歷歷往事訴說著悲壯,寨及廟塔早已坍塌,留下一片廢墟,這無疑是一部厚重的史書。
今日蔡溝,331省道穿境而過,鄉間水泥路連通千家萬戶,村落內外林木掩映、集鎮商鋪林立,新民居、新農民無不張揚著新時代的活力。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