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不應是“陌生人”
摘要:□ 廖衛芳據報道,最近的一項小調查顯示,居住在小區商品房里的居民有超過4成不認識對面鄰居,有30%的居民對鄰居“認識的少,懷念昔日鄰里關系”,這也意味著現
□ 廖衛芳
據報道,最近的一項小調查顯示,居住在小區商品房里的居民有超過4成不認識對面鄰居,有30%的居民對鄰居“認識的少,懷念昔日鄰里關系”,這也意味著現在小區居民有7成鄰里關系陌生或冷淡。這項調查結果將我們幾千年來民間那句“遠親不如近鄰”的“哲學理論”徹底顛覆。讀罷這則報道,筆者不禁在想:“鄰里之間”何時不再是“陌生人”呢?
記得小時候,我們生活在農村里,鄰里之間的關系不但十分融洽,而且各自的家門大多都開著,就是外出走親訪友也很少把家門關上,大人之間也經常相互串門,有的甚至吃飯時間也端著飯碗走這家、串那家,順便夾一筷子菜嘗嘗。尤其是我們一大群孩子,一天到晚更是想進誰家就跑進誰家,誰家大人也不會有任何怨言。這樣的鄰里關系,真的可以用“遠親不如近鄰”來形容。
可如今,在一些城市里,同住一個小區的,相互間根本就不認識,有的甚至門對門住了十多年,相互間也只知道是住在對門的鄰居,卻從未相互打個招呼,更別提會相互串串門了。有的家里遇上一點麻煩或困難,往往礙于平時鄰里間沒有經常來往,而不得不打電話讓親朋好友來幫忙。要是遇上不太重要的事情還好說,如果遇上家中有人突然生病什么的,不好意思開口叫鄰居幫忙,那就有可能出大事。可見,“遠親不如近鄰”這句俗話,并非沒有道理的。
其實,“鄰里陌生”折射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為人處世的一種自傲心態。同住一個小區、一幢樓,天天見面,如果大家都能放低身段,摒棄自傲的心態,見面主動打聲招呼,主動給個微笑,平時有空多相互串串門、聊聊天,遇上家中有事多請鄰居幫幫忙,或出出點子。如此,鄰里關系又何愁不和諧、不融洽呢?
但愿“鄰里”不應是“陌生人”,讓“遠親不如近鄰”真正在和諧、融洽的鄰里之間得到詮釋。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