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是對信仰的最好承諾
摘要:【中外學者話長征】堅守是對信仰的最好承諾9月21—22日,“聆聽歷史回響,思考中國奇跡”——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外青年學者交流活動在江西
【中外學者話長征】堅守是對信仰的最好承諾
9月21—22日,“聆聽歷史回響,思考中國奇跡”——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外青年學者交流活動在江西省瑞金市隆重舉行。在走訪中有兩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兩位女主角并不名聲顯赫,但她們的事跡卻讓人涕泗橫流。
一位是軍嫂陳發姑。1934年10月,陳發姑的丈夫朱吉薰隨紅軍長征離開瑞金。丈夫走后,陳發姑每年打一雙鞋,等著丈夫回來。然而年復一年,草鞋打了一雙又一雙,可是丈夫沒有回來。陳發姑始終不愿相信丈夫早已犧牲,她堅信丈夫一定會回來,“他相信革命,我相信他”。直到2008年,陳發姑等了75年,打了75雙鞋子,以115歲高齡去世。
一位是女軍人伍若蘭。伍若蘭22歲入黨,是朱德的妻子。1929年紅四軍從井岡山下撤到尋烏,在圳下村遭遇敵人突襲。為掩護朱德和紅四軍軍部順利撤離,她率警衛班斷后,不幸受傷被俘。國民黨反動派想方設法逼她投降,但她寧死不屈,犧牲時年僅26歲。
“青山依舊在,不見兒郎歸。”什么是堅貞不渝,什么是死心塌地,陳發姑用一生給出詮釋。而伍若蘭,則用短暫的生命書寫出犧牲的大義和信仰的高潔。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的選擇,為了理想信念可以奮不顧身,為了理想信念可以堅守終生。“沒有理想,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長征是一曲理想主義的高歌,正是因為革命磨難和長征考驗,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一脈相傳的黨性基因,成為底蘊深厚的中國氣質。
一位革命烈士說得好,“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未經考驗的信仰不足以成其為信仰,未經付出的理想不足成其為理想。堅守,是對理想信念的最好承諾。于我們而言,對理想信念能做到什么,愿意付出和犧牲什么?回望歷史,有著不計其數的答案,放眼未來,則需要我們用勇毅行動認真解答。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網-觀點頻道)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