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牌的前世今生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通訊員 賈印春 文/圖核心提示界牌又叫大界牌,是遂平縣南部的一個村,與之毗鄰的南呂村就叫小界牌村,是原確山縣最北部的一個自然村。在大小界牌之
□晚報記者 王瑩 通訊員 賈印春 文/圖
核心提示
界牌又叫大界牌,是遂平縣南部的一個村,與之毗鄰的南呂村就叫小界牌村,是原確山縣最北部的一個自然村。在大小界牌之間豎有一塊石碑,上書“界牌”。據當地村民介紹,明朝時,汝南設有汝寧府,遂平縣和確山縣屬于汝寧府管轄,原遂平、確山交界處在現在的界牌村南立了一塊石牌,大界牌因此得名。2012年,修市緯二路時,這塊石牌不見了蹤影。
老界牌中學里已經沒有學生了,現在孩子們在洪河大道南面的駐馬店市第十九初級中學就讀。
82歲的村民吳玉民。
界牌曾經很熱鬧
界牌比小界牌大多了。界牌有南北走向的一條大街,街東面叫東夾后,街西面叫西夾后。解放前街上有句民謠叫:“界牌街,兩頭尖,做生意的有兩千,姓吳的就占一千五,剩下五百大家攤。”這說明在界牌姓吳的是大戶,也說明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于京漢鐵路時通時不通,界牌處在漯河與駐馬店之間,經濟一度非常繁榮——這里成了商家的集散地。一條街上,光糧行就有5家,從街北向南依次是:賈家的恒順堂糧行,駱恒德糧行,再往南比較繁華的地段是三家姓吳的糧行。街上殺豬的、宰牛的、煙鋪(制作煙絲的手工作坊)、診所、雜貨鋪、保國民小學都有。
界牌在解放前叫界牌街,解放后叫界牌村,2000年改為界牌社區。
“這里曾是貫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方圓幾百里的人都來這里趕集。”9月7日,在開發區金山街道大界牌社區,82歲的居民吳玉民告訴記者,古時,界牌街南距今天的駐馬店市區5公里、北距遂平縣城15公里,街道長約2公里,相當繁華。
大界牌在明清時還叫“界牌店”。界牌店又叫天保寨,在清朝同治年間,四周筑有寨墻。界牌村南北長,所以只有南寨門和北寨門。現在村上的人說到村南或村北時,還說到南寨門或北寨門 。南寨門上曾有塊石匾,上寫著“天保寨”和“通燕”的字樣。其含義是,南連楚國,北通燕國,說明“天保寨”建于戰國時期,界牌村在古時是燕國通往楚國的必由之路。
“原來,寨溝里的水清而深,從來沒干過。”吳玉民說,村民在水里養魚,每年春節,家家還能分幾條魚。
村中間有一條小河,河水由西流向東。唐太宗年間在河上造一座石橋,在石橋下面建了一座小廟,名為“龍王廟”,橋上也建有一座廟,名為“橋上廟”。“文化大革命”時“橋上廟”被扒,橋下的龍頭被砸,龍尾還在。現在橋洞已經被垃圾掩埋,河水早已干枯。
吳玉民帶記者來到石橋舊址。他告訴記者:“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107國道曾經從村里穿過。”吳玉民說,他小時候經常在此玩耍,看到抗美援朝回來的志愿兵拉著大炮從橋上走過。
在界牌最有錢的是大樓院的吳夢九。他家位于街中心,從大門往里走是三進院子。據說他家有近千畝地,東賈莊、黑賈莊大都是他家的佃戶。吳夢九原指望他的兩個兒子——吳禮民、吳選民繼承父業,可大兒子愛唱戲,根本不問家里的事,小兒子吳選民參軍去了。吳夢九有個妹妹,當時找不到門當戶對的人家,20多歲還沒出嫁。
界牌的第二家財主是小樓院的。小樓院位于大街中段路西,掛匾門樓。據說他家有一女學生,解放前就參加八路軍了,此后沒見回來。街中心偏南路東有一家姓吳的,臨街的門不大,也不氣派,可里面的主人是在外地當縣長的國民黨官員,叫什么名字不知道,街上的人都叫他“老野貓”。而他的大兒子吳澤芳是新四軍獨立團的政委(據《遂平抗戰》《老人春秋》),解放后曾任甘肅省白銀市委書記。別看界牌名不見經傳,吳涇齋的兒子吳雨早就參加八路軍了,解放后是天津市宣傳部部長。煙鋪何德林的長子何文慶早就參加新四軍了,解放后是四川大學的黨委書記。可見界牌是人杰地靈、藏龍臥虎的紅色革命之地。
界牌學校
解放前界牌街北頭路東有一座大廟,名為“祖師廟”,建于唐代,明朝萬歷年間曾整修一次,最后一次整修是在清朝嘉靖20年。解放后廟被拆,改建為界牌村中學和小學。
現在的界牌學校,解放前校門上方是“遂平縣界牌保國民中心小學”,落款是張軫題。張軫是何許人也?張軫開始在界牌接任豫南游擊司令,后升任河南省主席,題寫校名時已是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主席了。
界牌小學在遂平縣很有名氣。主要是校門建設得氣派,再加上省主席的題名,更是身價倍增。所以當時的八區專員謝曉良也去視察。另外,學校筆直的圍墻都是當時豫南游擊司令田鎮南領兵砌的。村里的百姓都說:“李登甫校長有本事,能叫田司令給學校砌圍墻。”
當時學校的設施比較好,五六年級的課桌都是桌子和椅子連在一起的,坐著非常舒服。學校的老師學歷也比較高,校長賈印才是省立百泉師范畢業的,教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的老師大多是百泉師范、淮陽師范、汝南聯高畢業的。這些老師一解放大都調到初中、高中了。教算術的吳書汪老師在鄭州鐵路局任工程師。
當時的界牌學校還有個老師叫龐偉,他除教高年級的《自然》課外,課余還教學生唱歌,教的歌有《小放牛》《三只老虎》《兄妹開荒》等。1949年解放大軍南下時,他就隨解放軍走了。他后來捎信讓家人到唐坊莊去找他,這時家人才知道他是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這所學校解放后也培養出不少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如:吳書全武漢航校畢業、駱法義北京農校畢業。
這所學校還有一個傳奇故事:1948年秋冬,16名六年級住校的男生睡到半夜時學校的房屋突然坍塌了。教導主任許嚴吾知道后,放聲大哭。校長、老師及五年級住校學生都起來扒,結果16名男生無一傷亡。后來街上的人都說:“是神保佑的。”
“現在,以洪河大道為界,南面是新中學,叫駐馬店市第十九初級中學,北面是老中學。老中學里已經沒有學生了,目前住了3戶拆遷戶。” 隨著吳玉民的指引,記者發現,兩所中學隔得不是太遠。因為是上課時間,第19中學的大門是關閉的,校園里干干凈凈,翠綠欲滴的樹葉隨風搖曳。
界牌的青姜曾是當地特產
據《省通志采訪稿》永久卷記載:“城南30里界牌鎮所產之姜,嚼之若脆,毫無絲縷。”相傳界牌青姜在明、清時已有種植。
原界牌姜有青、黃兩種,兩者特性有明顯區別,青姜絲多、肉瘦、香辣、耐煮,可反復用。而黃姜無絲、肉肥厚,不耐煮被淘汰。當地有民謠:“黃埔的蘿卜,界牌的姜。”可見界牌青姜是很受群眾歡迎的土特產之一。
“界牌青姜曾是當地的特產,不過現在由于征地、拆遷等原因,已經鮮有人種青姜了,只有幾名年長的老者在自家的菜地里種幾棵。” 界牌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德久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界牌青姜有溫熱散寒、健胃之功效,食之有病治病,無病增進食欲。生姜可加工成姜片、干姜粉等。界牌青姜明清時期曾制成姜汁、姜醬等調味品,遠銷廣西。
新中國成立后,界牌青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最高時達120畝,畝產1500多公斤。1994年,廣西的人到界牌村調查,準備成批購進界牌姜汁或姜醬,可惜這一傳統制作姜汁、姜醬的工藝早已失傳了。
界牌的“走閣”
界牌最有名、最好看的就是“走閣”。“走閣”是什么?按現在的說法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民間玩藝。“走閣”在界牌恐怕只有80歲以上的人才有印象。如“甜稈(甘蔗)裝” “干枝梅裝” “茶壺裝” “猴裝” “豬八戒裝”等,約有16個裝,走起來有長長的隊伍。
聽這里的老人講,“甜稈裝”就是先把甜稈掏空,然后穿上鋼筋,鋼筋上面呈一個坎夾狀,套在扛裝的人肩上,甜稈裝的上端,坐個一兩歲的孩子。再如“茶壺裝”,把一個細瓷茶壺的底部穿根適當的鋼筋,上端坐一個一至兩歲的孩子。扛“走閣”的扭著走,上面坐的小孩笑嘻嘻的。“猴裝”是把小孩子打扮成猴的模樣,可在上面翻筋頭……每到過年時,界牌的“走閣”,南到信陽北到漯河到處受歡迎,只可惜這些民間藝術失傳了。
界牌的銅器也很有名。“呼隆隆,叉咚叉”,每到過年,“走閣”出游時、正月十五鬧元宵時,都有銅器相伴。銅器的打法多種多樣。打到高潮時,打大叉的人,可以把叉向空中拋出一米多高,然后雙手接著打,那樂點、韻律絲毫不亂。打家滿頭大汗,看家掌聲一片,遺憾的是這在界牌也失傳了。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