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米齋糕點傳統制作技藝(市級)
摘要:□晚報記者 閆宏偉 通訊員 翟華玲 萬米齋糕點傳統制作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第六代傳承人李冠鵬對傳承技藝充滿信心。 純手工制作、傳統
□晚報記者 閆宏偉 通訊員 翟華玲
萬米齋糕點傳統制作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第六代傳承人李冠鵬對傳承技藝充滿信心。
純手工制作、傳統原料配方、紙質包裹、紙繩捆扎,每塊小的250克、大的500克。
萬米齋月餅制作技藝始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當時西平縣城東關一個姓萬的伊斯蘭教徒和秀才李彥銘合辦一個果子糕點作坊。姓萬的伊斯蘭教徒出門面房,李彥銘出食品制作技術。當時的糕點用各種谷物磨碎后做成,品種多樣,故起名為“萬米齋”,意為多種(萬)谷物(米)做糕點的作坊(齋)。因萬家為伊斯蘭教徒,所以,當時制作的均為清真食品。
從第二代傳承人李鎮南,第三代傳承人李金山,到第六代傳承人李俊紅的兒子李冠鵬,一直生產著傳統月餅。
隨著機械化手段的運用, 原有生活、生產方式的消失,當地民眾與這一文化遺產之間的文化情感日趨淡薄,傳統工藝生產的“萬米齋”月餅正逐步減少,為保護這項純手工月餅制作技藝,2014年,萬米齋糕點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模是這一技藝的主要特點,這種能制出一塊500克月餅的木模在現代機械制作工藝的沖擊下,顯得又笨重又不好看,但他們的傳承人還在堅持使用。
為了讓這一技藝后繼有人,年紀輕輕的李冠鵬已收兩名學徒,每天手把手教他們調配原料、脫模技術。
萬米齋月餅遠銷全國各地。
制作月餅,要按祖傳的制作順序和面,然后根據月餅餡的不同掌握軟硬度。另外,過夜的餡不能用。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