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聞信息產品有效釋放媒體新聞生產力
摘要:加快新聞信息產品供給側改革有效釋放媒體新聞生產力□ 韓祖和 “供給側改革”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的中國經濟治理與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概念,即
加快新聞信息產品供給側改革
有效釋放媒體新聞生產力
□ 韓祖和
“供給側改革”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的中國經濟治理與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概念,即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體系,提高供給效率,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發展效益。新聞傳媒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改革的方略理應在新聞傳媒業的變化與發展中得到充分體現。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與范式完全可以嫁接和遷移到新聞產業的改革土壤之中。因此,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加速融合、媒介格局深刻演變的今天,黨報等傳統媒體要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從提供服務的源頭抓起,以受眾需求為導向,積極推動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制的轉型與創新,有效整合各種媒介資源與生產要素,讓勞動力、技術、資本等創造新聞產能的源泉充分涌流,讓融合后的媒體更適合社會發展需求、更能滿足群眾的需要,使新聞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
一、“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已有6.7億網民,移動通信用戶更是有12億多,通過新媒體閱讀已成為群眾獲取資訊的主要方式。媒介格局的深刻演變讓傳統媒體發展面臨各種嚴峻挑戰和問題,新聞產業必須生成新思維、擁抱新技術、打造新業態、實現新發展,在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端不斷發力。
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影響下傳統媒體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讓公眾感受到了信息的及時、快捷和多樣,給傳統媒體帶來受眾減少的壓力;另一方面“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聲者”的全民傳播時代,催生了“公民新聞”的生產方式與“公民記者”的自媒介形態,可以高效及時地提供海量新聞素材,但也容易造成初始報道不全面、不準確,以至于混淆視聽、擾亂輿論場,從而讓公眾在眾聲喧嘩中摸不清方向,不知道“信誰不信誰”。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黨報等傳統主流媒體發揮優勢,在眾聲喧嘩中“一錘定音”,在信息洪流中“披沙揀金”。
新聞產業致力于滿足受眾需求,最終還是要在供給端進行改變和調整,以優質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創造出強勁的受眾需求。傳統媒體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用互聯網的思維審視媒體融合發展,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優化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促進新聞信息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其產品的競爭力,使產品生命力得到延續,迅速進入產業成長的新周期。
二、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傳統媒體“供給側改革”對策
(一)搞好供給側的頂層制度設計
在互聯網的技術賦權下,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分眾化的特征,這種需求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媒介融合的變局,而媒介融合又相應地為受眾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接收終端,傳統的產品內容與產品渠道已無法適應受眾的需求變化,只有搞好供給側的頂層設計,完善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機制,暢通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通道,才能影響需求端的新聞信息消費,最終達到新聞產業轉型重構的目的,從而收到相應效果。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的發展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黨報等傳統媒體要積極推動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制的轉型與創新,對內部管理運行機制進行改革創新,如建立融媒體中心,由“中央廚房”向多終端分發內容,改變原來的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通過機制建設、流程再造、架構調整等方式,促進媒體內部發生根本性變化,為內容供給打下“機體生態”基礎。
(二)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上進行“供給側改革”
當前,傳播格局、輿論環境的變化讓傳統媒體面臨受眾減少的壓力。筆者認為,這種壓力不是源自新聞信息產品本身的需求性減少,而是傳統的、落后的新聞信息生產方式和產品形態。面對新聞不再稀缺、內容不再壟斷、地位不再顯赫的嚴酷現實,黨報等傳統媒體要從優化和調整新聞傳播內容、革新新聞傳播形式與豐富新聞傳播手段等層面入手。
推進內容生產的“供給側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不僅黨報黨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媒體、娛樂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不僅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等新媒體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按照這一要求,黨報等傳統媒體要堅定信念,牢記職責使命,厚植核心優勢,守好輿論陣地,圍繞黨委抓大事,緊緊跟進黨委、政府重大方針政策,進行及時的分析、解讀、評述,減少不受用戶歡迎的無效供給、不符合中央和省委精神的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體現“權威、高端、準確、全面、有用”的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信息化時代新聞生產方式改變,要堅持內容建設為根本,通過專業、權威的新聞報道滿足受眾的剛性信息需求,加速推進內容生產的“供給側改革”,推動傳統主流媒體內容和服務向產品轉變,強化市場意識,用群眾喜歡的形式和方式將黨的聲音傳到基層,實現內容供給同用戶需求的對接,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
推進傳播方式的“供給側改革”。“互聯網+”下的新聞傳媒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應媒介大融合的格局演變,媒介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更多地表現為融媒體技術的生成和應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必須強化互聯網思維,借助技術的力量。要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渠道”向“平臺”轉變,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
(三)強化媒體“供給側改革”的人才要素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人才不僅是傳統媒體得以興旺發達的基礎,更是輿論引導的主力軍。新媒體環境下,采編人才對于一家媒體機構來說依然是最為核心的。但是,骨干人才大幅度流失、新媒體人才稀缺是傳統新聞媒體普遍存在的突出“短板”。融合發展背景下,媒體的新聞生產平臺變了、采寫機制變了、呈現方式變了,對從業者的要求更高,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突破人才瓶頸,建立高效實用的復合型人才隊伍,為傳統新聞媒體轉型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大力實施員工素質提升工程,多渠道培養人才。注重開發人才,多形式發現人才,多途徑引進人才,合理補充緊缺崗位人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以專業化、組織化的采編隊伍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激活潛在新聞產能,實現由以報紙為主要工作平臺的采編人才向全媒體融合型的采編人才轉變。
探索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和獎懲激勵制度,創新“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運作體制。建立面向市場、符合傳統新聞媒體創新發展要求的人事制度和薪酬體系,建立科學的管理層選拔機制,建立一支既熟悉傳統媒體規律,又熟悉新媒體運營的專業人才隊伍。
信心與希望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催化之下,媒介融合已成為新聞產業發展的新常態。黨報等傳統媒體要積極主動適應新常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48字要求,以優化“供給側”為抓手,以做好“定音鼓”為目標,淘汰落后新聞信息產能,優化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結構,走出一條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成功之路,迎接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新的春天。
(作者系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黨委副書記、高級編輯)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