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打石山遺落的文明
摘要:□晚報記者 余斌 文/圖你能想象得到嗎?幾萬年前,在莽莽伏牛、桐柏兩山余脈向東延伸的盡頭,我們生活的這片地方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熊貓、腫骨鹿、猛犸象、劍齒虎&hel
□晚報記者 余斌 文/圖
你能想象得到嗎?幾萬年前,在莽莽伏牛、桐柏兩山余脈向東延伸的盡頭,我們生活的這片地方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熊貓、腫骨鹿、猛犸象、劍齒虎……出沒在蒼翠的群山和森林里,在駐馬店西南部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段古老的文明,原始社會中人們在這里繁衍生息。在老樂山附近的打石山,我們的祖先們已經開始鉆木取火,采擷果實,捕獵動物……
今日打石山。
昔日打石山。
袁瑞平當年從打石山溶洞的石壁上撬下來的一塊石頭。
山坡上散落著一些石灰石。
一封發自北京的電子郵件
7月21日,駐馬店網的編輯轉給記者一封電子郵件。一位署名袁軍禮的網友在郵件中說:“在網上看到《老樂山,在歲月的琴弦上歌唱》這篇文章后很激動,思鄉情感油然而生。我出生在老樂山腳下的徐老莊,現定居北京。我的父親這些年多次讓我找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教授的有關信息。因為我父親就是你們文章里提到的那個打石山的農民……”
袁軍禮的父親叫袁保平,這位老人到底想干什么呢?《老樂山,在歲月的琴弦上歌唱》這篇報道中曾提到,老樂山旁邊有一座孤山叫打石山。打石山是一座石灰巖形成的山,從山上打的石頭可以燒成石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農民在打石山開山炸石時,打出了一個山洞,洞內堆滿了各種動物的骨骼,中間有一個火塘,火塘內堆積的是已燒成黑色的硬塊,火塘周邊已燒成紅燒土。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安志敏采集洞中化石樣本鑒定后認為,這是與北京周口店同時期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洞穴和使用過的火塘與灰燼。動物骨骼為熊、虎、鹿等原始動物化石。這應該是最早的駐馬店古人類遺存。
記者聯系上了袁軍禮。他告訴記者,他是驛城區朱古洞鄉柴坡村徐老莊人,現在北京工作。他的父親袁保平就是最先發現打石山化石并上報的人。老人一直很遺憾打石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沒能像周口店遺址一樣保存下來。袁軍禮表示,他的父親后來還收集了大量化石上交到有關部門,一直很希望能在打石山建一個像周口店遺址博物館一樣的博物館。
30多年前的驚人發現
“很遺憾當時沒找到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如果當時能找到,就能為解決中國現代人類起源問題提供新的線索。”7月28日,記者見到袁保平的時候,老人感慨不已地說。“我那時叫保平,現在叫瑞平,負責老樂山景區的衛生清理工作。”袁瑞平告訴記者。記者眼前的袁瑞平,高高的個子,非常清瘦,戴著一副眼鏡。袁瑞平非常健談。“這座山上都是石灰巖。相傳古時候就有人在山上開采石頭,燒石灰,當地人就叫它打石山。”袁瑞平回憶道。
1980年,袁瑞平經常和幾名村民在打石山上采石頭。當年4月19日,袁瑞平有事去了確山縣城。回來的時候,同伴們告訴他:“山上有妖精!”原來,當天村民們在炸山采石時炸出來一個山洞。奇怪的是,這個山洞并沒有洞口。村民袁永興下洞看了后,發現洞里有一具獸骨。村里人認為這個山洞是直上直下的,又沒有洞口,獸骨一定是在山洞里修煉的妖精的。袁瑞平高中畢業,平常喜歡看書,聽到此認為洞內可能是化石,就帶著手電下洞查看。
袁瑞平下到了3米深的洞中,并將洞內的獸骨裝在袋子里背了上去。“那具獸骨有兩個一指長的牙,有點像幼虎。”袁瑞平回憶道。仔細查看了獸骨,袁瑞平認為這應該是化石。由此,他想到,打石山上應該不止這一處地方有化石,便留了心。幾天后,他在秦莊采石場一處廢石堆上,發現了很奇怪的圓形和長形的“砂漿石”。他把這些“砂漿石”上的紅砂和紅泥摳掉,發現了白色的化石。
“有的看著像鳥類,有的看著像魚類。我打聽到這些是在一個山洞里發現的,就跑到洞里看了看。發現這是一個西南東北方向的溶洞,洞長20多米,七八米寬,洞內的石壁上也沾有化石。洞內還有一個火塘,旁邊散落著紅土。溶洞內還有一些劍狀的工具、砍砸器具、撬杠等。我意識到,這座山可能是古人類生活的遺址。”袁瑞平說,他把收集到的化石裝起來,徒步走到確山縣城,交給縣文教局并報告了情況。之后,他把又陸續收集到的化石郵寄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不久,柴坡村干部來到附近幾個村宣布:打石山封山,嚴禁采石放牧。袁瑞平回憶:當年,打石山周圍用水泥墩圍了起來,距打石山200米的地方還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道:“打石山猿人柴坡遺址。”
1982年10月,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來到了打石山。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新聞
確山縣文廣新局的退休干部楊建軍對確山縣文化歷史非常熟悉。他當年曾多次到打石山勘察。
楊建軍告訴記者:“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出土有馬、野牛、鹿等的化石和紅燒土塊,系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洞穴遺址。當年我和同事第一次去山洞的時候,洞里幾乎沒有什么了。洞里的很多東西被當地群眾撿走了。但是,洞內有很多紅泥,在紅泥里隨便一扒,就能找到一些化石。我們反復向群眾講解,讓大家盡量維護洞的原貌。但是,我們第二次去的時候就發現洞塌了不少。”
楊建軍說,當時,他陪同省市的一些專家去勘察過,安志敏教授來的時候,也是他陪同去的。遺址出土的紅燒土塊表明,遠古人類已學會用火。在人類進化史上,打石山人已跨過了具有劃物種意義的一步。
安志敏是最早利用碳14測年討論我國史前文化的考古學家。在打石山考察后不久,安志敏給楊獻軍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自己利用碳14測年的方法對帶回去的化石和遺存進行了檢測,確認這些化石和打石山遺存是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同一時期的古人類化石。
楊建軍據此寫了篇報道,最后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采用播發。
“我沒有聽到廣播,但是同村有人聽到告訴了我。”袁瑞平說。
袁瑞平說,一次,一位村民很興奮地告訴他,在電臺的廣播里聽到他的名字了,還講了打石山的事,說是在打石山發現的化石是幾十萬年前的,打石山的古人類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生活在同一時期。
“安志敏來的時候,我把自己后來收集到的一些化石也交給了他。”袁瑞平說,“其中有兩個古人類牙齒。如果現在讓我看見,我也能一眼認出來。牙面上面帶有藍色的暗紋。我交給他的還有一個五六厘米長的象牙和8厘米長的動物的下頜骨。”
據袁瑞平回憶,因為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發現遺址的情況,政府還獎勵了他一把傘。打石山宣布封山以后,讓他和柴坡村的3名黨員扈更垠 、柴老德、陳九斌一起看山看了一個多月。
當時,地區文教局的一位科長,還讓他到許昌參加一個培訓班,因為家里由個孩子需要照顧,他就沒有去。“當時,村里很多人對我很有意見,認為我擋了他們的財路。后來,打石山被承包出去也就沒人再提封山的事了。”袁瑞平說。
老人的心愿
在老樂山景區管理人員的幫助下,記者和袁瑞平一起穿越老樂山,來到了焦莊旁的打石山下。記者看到,打石山現在只有六七米高,山的中間已經被挖空,形成了兩個水潭。山坡上村民種的紅薯和花生苗間散落著一些石灰巖。
在徐老莊,記者見到了袁瑞平當年從打石山溶洞的石壁上撬下來的一塊石頭。據袁瑞平說,這塊石頭他整整撬了一個多小時才撬下來的。這塊石頭呈褐色,形狀像牛角,石頭上很多白色的結晶體。
河南省第五地質工程院高級工程師王新民看了記者拍攝的相關照片認為,打石山是一座典型的石灰巖山脈,袁瑞平從溶洞中取出的石頭上的晶體,是石灰巖水解后留下的鈣質形成的特有的東西。石灰巖形成于10多億年前。這塊石頭可能剛好位于地下水的變動帶上,被溶解掉,只保留了鈣質。王新民認為,幾十萬年前,打石山周圍不僅森林茂密,應當還有豐富的地表水,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現在,打石山旁有一條小河。”袁瑞平說,本世紀20年代初,幾位杰出的科學家,根據一些當時很少有人相信的線索,在中國北京附近的周口店龍骨山上日復一日地苦苦尋找了多年,終于有了一個偉大發現——“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誕生。從1929年12月2日第一具北京猿人頭蓋骨出土的那一刻起,人類真正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去了。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這一偉大發現中最珍貴的部分——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和在中國發現的其他重要靈長類化石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下落不明了。在打石山發現狗、鹿、羊、魚等古脊椎動物化石后,他多年來一直在打石山尋覓,希望能找到古人類頭蓋骨化石。然而,一直沒有發現。
袁瑞平說,2014年,他看到從確山縣后胥山遺址發掘的8000多件古脊椎動物化石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回到駐馬店市博物館的新聞以后,非常希望當年送到北京的打石山化石和遺存也能“回家”。
老人的心愿十分令人感動。當記者結束采訪,站在開滿格桑花和海棠的老樂山上,再次眺望遠處的打石山時,也在心中默默祈禱,幾十萬年以前人類的朋友和先祖們的骨化石及其所攜帶的遠古信息,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新展示在天中人的眼前,向我們講述它們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的生活。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