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儲壓力依舊在 貼息攬儲斂而未止
摘要:柏可林 攝 在貼息攬儲的價值鏈中,銀行增加了市場份額,完成了業績沖刺;一些金融掮客賺取了中介費;投資者得到了貼息,獲得了短期理財的好機會;貸款企業雖然支付了貼息

柏可林 攝
在貼息攬儲的價值鏈中,銀行增加了市場份額,完成了業績沖刺;一些金融掮客賺取了中介費;投資者得到了貼息,獲得了短期理財的好機會;貸款企業雖然支付了貼息費用,但獲得了貸款。各方利益的驅動是貼息攬儲行為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每到年中,銀行資金的流動性總是備受關注。《國際金融報》記者在走訪各大銀行的過程中發現,與2015年初相對比,各大銀行不再采用存款返現、存款送禮等形式貼息攬儲,而大多選擇上浮利率,貼息現象大大收斂。
然而,記者在進一步了解時卻發現,在某些社交平臺上的資金掮客看來,商業銀行對于存款的渴求依舊強烈,有關貼息定存的口子需求仍比較多,而資金單筆金額也比較大,動輒都是億元甚至更高的量級。
也就是說,銀行貼息攬儲的行為確實有所收斂,但還未達到“偃旗息鼓”的地步。
對此,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立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表示:“在客戶市場充分競爭的今天,尤其是一些金融創新工具的誕生,擠壓了銀行的利潤空間,而貼息攬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迫不得已的行為”。
并未偃旗息鼓
每到季末、半年度、年終銀行資金沖量的關鍵節點,銀行為了完成相關的指標,都會以存款返現、存款送禮等形式貼息吸收存款。而以這種方式得到的存款被稱為貼息存款。
對儲戶來說,“貼息存款”是儲戶按照資金掮客的要求和條件,以自己的名義將資金存入指定的銀行網點,在存款的同時,按照雙方約定得到的一筆額外補貼,而存款到期后,再得到應有的利息。補貼加上利息,使得儲戶可獲得的收益大大增加。
一般情況下,“貼息”存款還分為“陽光貼息”和“非陽光貼息”。前者的貸款企業符合銀行貸款資質,在此情況下,儲戶的錢還是在個人銀行賬戶上的。后者的貸款企業是不符合銀行貸款資質的,貼息存款在存進銀行后,馬上就被轉到了企業的賬戶上。這種暗地里的操作,儲戶往往在存錢進指定銀行的同時,不知不覺“被簽署”了轉賬給陌生企業的單據。
原則上,貼息的攬儲方式屬于違規行為,被銀監會明令禁止。在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各大銀行的過程中發現,隨著監管的收緊,銀行在貼息攬儲方面確實有所收斂。不說貼息,有業內人士甚至還向記者表示,以返現、送禮等吸收存款的方式也被銀監會禁止。
但是,收斂并不代表貼息攬儲的行為完全消失。隨著記者進一步的了解,發現銀行貼息攬儲行為確實有所收斂,但還未達到“偃旗息鼓”的地步。
有資金掮客透露,手中還有銀行貼息攬儲的需求,但這些需求對單筆資金額度要求頗高。該資金掮客指出:“部分國有大行需要一年期個人或企業資金,金額合計為300億元,銀行方開出的基準利率為‘4%(利率)+1%(貼息)’,對于資方的資金要求是在原存銀行鎖定一年,單戶50億元起,最多只能6個賬戶完成這筆貼息交易。”
按照該資金掮客的說法,貼息攬儲一年期定存合計付息達5%。而據記者了解,目前銀行推出的1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多在1.95%-2.24%之間,遠低于上述銀行給出的價格。
當然,高收益一般伴隨著高要求,銀行給予的高息也有附帶條件。該資金掮客透露,國有大行對銀主的要求還包括簽定“四不承諾書”,即在存款期內,銀主保證不提前支取、不掛失、不抵(質)押、不轉讓。從流程來看,銀主需要來北京地區進行操作,并將賬號、委托查詢函、身份證復印件等資料提供給銀行人員待查,查實后即可操作、互驗資金,口子方當場付清“4%+1%的”貼息款。
攬儲壓力依舊在
“銀行貼息攬儲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原因。”孫立堅表示:“一方面,一般來說,監管部門在半年度、季末、年末對銀行的存貸比有業績上的考核,資產端沒有良好的業績表現的話,銀行的日子會非常難過。”
幸運的是,目前來自監管部門的壓力確實有所減輕。根據國務院在2015年6月通過的《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顯示,從2015年10月1日開始,關于存貸比的規定正式取消,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管指標。另外,今年6月,央行也決定自今年7月15日起施行銀行的存款準備金考核新政,即由以往的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時點數,調整為考核期內一般存款日終余額的算術平均值。這兩項新規的出臺,其實就是將銀行固有的季末節點的考核,轉變成日常平均值的考核。
然而,存貸比高壓線的取消并非意味著壓力消失。“因為就算沒有監管部門的壓力,商業銀行還有來自股東的考核。”孫立堅指出。
“除了考核壓力外,銀行貼息攬儲另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是在目前經濟情況下,老百姓對高收益的追求。”孫立堅認為,近幾年國家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實體經濟,高凈值人群意識到用傳統的儲蓄方式可能會帶來“負利率”的問題,進而導致財富縮水。在這種環境下,在發展中國家,人們為了抗衡貨幣超發帶來的購買力下降的問題,會更傾向通過理財的方式獲得高收益。
“而在目前這種客戶市場充分競爭情況下,尤其是一些金融創新工具的誕生,如余額寶等。這類互聯網金融更容易迎合老百姓追求高收益回報的理財需求,嚴重擠壓了銀行的利潤空間,迫使銀行不得不提高回報條件來吸引儲戶,而貼息存款就是這樣的存在。盡管銀行所給出的利率可能還是達不到某些理財產品的高收益,但因為銀行的安全性,在適度提高收益的情況下,還是有人會考慮銀行”。
而事實也印證了孫立堅的看法。據相關報道顯示,除了銀行在用貼息來吸引資金外,也有銀主主動尋找口子。這類資金方的要求是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分行,以及當地城商行、農商行,企業資金可以做成一年期或三年期的協議存款,年化利率不低于4%,一次性貼息具體再根據存款期限由口子雙方進行協商。
貼息攬儲是埋雷?
貼息攬儲緩解了銀行的競爭壓力,也給相應的儲戶帶來了高額的收益。從這個角度看,對儲戶和銀行來說,貼息攬儲似乎是個雙贏的方式。既然如此,貼息攬儲為何還會被監管部門嚴令禁止呢?
“高額的資金成本,使銀行在尋找服務對象的時候,必須找能夠把高息賺回,并且還要有息差利潤的對象。而這樣的機構和企業多數都是經營房地產項目或者背后有政府補貼等機構或企業。只有這類有政府幫忙解決債務負擔的企業,才能負擔得起巨額的利息,而中小企業就難拿這類資金”。
此外,由于銀行的行長或董事長多是通過組織部任命的通道,這就造成很多商業銀行的業務缺乏獨立性,部分業務并非按照股東利潤最大化來推進。比如行政上很多銀行被要求支持中小企業、實體經濟,但是這一波企業效益明顯偏低,某種程度上還是產能過剩,甚至高風險的企業。孫立堅指出:“這使得銀行的負擔加重,而銀行負擔越重,就越要尋找高收益的資產業務,來對沖掉為完成行政任務所受的損失,這樣一來,銀行的穩定性會受到很大影響。如果這類行政壓力一直存在,貼息攬儲很難消失”。
“而且,由于銀行貼息攬儲,而老百姓又追求安全收益,使得人們拼命地將錢放在這些貼息賬戶上以期獲得高額回報,最終致使金融高收益的投資渠道占有了老百姓的消費資金,消費健康的恢復將更加困難。而企業做生意,如果沒有消費,投入產出比就無法提高,這些都是貼息攬儲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銀行分析人士王瑞也表示:“在貼息大戰中,各家銀行由于利益驅動必然會進行爭奪,甚至觸及灰色地帶,形成金融行業間的不正當競爭。并且一些信貸人員為了營業額常常放寬放貸條件,帶來安全隱患,不利于銀行的長遠發展。”
王瑞進一步指出,銀行貼息攬儲會推出許多較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這對于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理財機會,但高收益伴隨的必定是高風險,投資者在投資時需擦亮眼睛,小心謹慎。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