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
摘要:張志勇 在我國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中,曾反復出現過“憑才取人”與“逐路取人”之爭,學者稱之為“千古難題”。而今這一難題,在我國高考
張志勇
在我國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中,曾反復出現過“憑才取人”與“逐路取人”之爭,學者稱之為“千古難題”。而今這一難題,在我國高考制度中演變為“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之爭。最近,關于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爭論,仍然沒有走出這一千古難題的窠臼。
當前,人們廣泛關注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之爭,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公平價值觀的博弈,即程序正義與補償正義之爭。前者反映的是一種自由主義的公平價值觀,后者反映的是一種社群主義的公平價值觀。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問題,必須堅持這兩種公平價值觀的統一。有學者將此稱之為“一種復合的正義觀”。
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分別采取近期、中期、長期改革戰略。“近期”,以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合理科學調控為核心;“中期”,以優化國家層面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擴大中西部優質高等教育機會供給為核心;“長期”,則以改革國家和地方高等學校招生體制,形成國家宏觀管理、高校自主招生機制為核心。具體而言,從路徑選擇上,必須堅持以下四個方面:
堅持指標分配正義。公正的差別要求“平等地對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對待不平等的”。在優化高等學校招生指標供給,促進區域教育公平方面,堅持優化存量與擴大增量相結合。一方面,對各省高等教育招生指標的存量供給管理,不以犧牲有關省份考生的現有利益為基本前提。協作計劃、調控計劃等專項計劃任務的安排,既滿足了發達省份對高校生源的需求,也提高了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的錄取率,是國家對各省市之間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一種互惠互利的宏觀調控,實現了“雙贏”。因此,優化存量的意義,就在于在高等教育強省與弱省之間進行互補余缺。另一方面,不能不承認,用高等教育機會的存量供給調整,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機會,其可調控的量是極其有限的,國家必須下更大決心擴大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的增量,緩解中西部省份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短缺的矛盾。
堅持資源配置正義。與所謂“傾斜的高考分數線”相伴隨的,是存在著一條“傾斜的部屬高校資源布局線”。國家部屬高校在各省份的布局受制于20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形成的我國重點高校基本布局,導致國家東部省份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六大行政區中心城市占有更多的部屬高校,這就是今天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城市擁有大量部屬高校的原因,導致了國家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各個省區之間布局的失衡。不能不承認,各省份的考生擁有重點高校入學機會的多寡,與這些省份占有部屬高等教育資源的份額息息相關。解決國家東部與中西部省份之間高等教育機會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公平問題,治本之策就是加大中西部地區教育投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當務之急是,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4個省份各重點支持建設一所高水平大學,擴大中西部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
堅持考試選拔正義。應該說,從科舉制度到現代高考制度,“分省定額”錄取制度的本意都是為了維護弱勢地區的“取仕”或“升學”權益,但隨著整個社會和高等教育體系的演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中西部人口大省學生受教育權利的損害,出現了所謂傾斜的高考錄取分數線與傾斜的招生名額投放,可謂“分省定額”錄取制度的“悖論”。造成這一現象,既有部屬高校在各省份之間配置失衡的原因,也有部屬高校與當地財政實行共建,從而向當地投放更多招生名額有關。改變這一格局,在繼續堅持部屬高校招生名額分省定額制度、保障國家重點高校生源來源多樣化和堅持弱勢補償原則的前提下,應逐步擴大部屬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
堅持宏觀治理正義。在當下高校招生指標分配的公平爭議中,國家高校招生指標調控方式需要更加關注和平衡各方利益訴求。一是完善國家高考招生指標宏觀調控辦法。國家應該指導部屬高校依據邊疆、民族、人口、資源布局、考生人數等因素,科學制定分省招生計劃。二是保障高等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國家應該允許高等學校依據辦學體制、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確定年度招生計劃,報教育主管部門審定后公布實施。其中,應明確部屬高校、省屬高校面向特殊地區的招生比例。三是完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調控工具。更多地使用績效和撥款制度,引導部屬高校將更多的招生指標投向中西部省份。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教育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