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園欺凌要靠立法
摘要:□ 胡殿文 據統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來就有26起,發生地從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發達的廣西、云南,從東北遼寧,
□ 胡殿文
據統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來就有26起,發生地從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發達的廣西、云南,從東北遼寧,到最南端省份海南。“校園欺凌就是空氣,無處不在。”日本校園欺凌題材電影《勝者即是正義》中的這句臺詞,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校園欺凌現象的一個真實寫照。其實,校園欺凌不是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獨有現象,而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問題。
作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校園欺凌現象近年來屢發多發現象不可忽視。《中國新聞周刊》在一份中國校園欺凌現象調查中指出,事實上,校園欺凌、留守兒童、流浪兒童等問題,都是整個兒童保護系統的一部分,中國目前還沒有從制度層面形成一個兒童保護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受社會“叢林法則”、“拳頭法則”以及部分渲染暴力的影視劇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校園欺凌還呈現了一定的成人化趨勢。以此可見,校園欺凌行為不再是小事,而是一個飽受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開展專項治理,無疑是一個有力的舉措,我們期待著。
校園欺凌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校園欺凌是成人世界“叢林法則”與社會負面情緒在學生身上投射而成的一種“鏡像”。家庭、學校與社會對校園欺凌事件輕描淡寫的處理,甚至把它當作一種無足輕重的“惡作劇”,或沉默以對,或“小事化了”,無異于放任縱容。
從根本上來說,校園欺凌事件的雙方甚至旁觀者都是受害者。不僅會帶來身體上的傷害,更將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嚴重的將影響一生。因此,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此次要求各地專項治理,不僅是為治理校園欺凌作出部署,更是向社會重申“校園欺凌不是一件小事”的信號。
面對校園欺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校園欺凌根在心靈,責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因此,治理校園欺凌,終結校園暴力,發揮教育的職能作用必不可少。校園欺凌、精神暴力和身體暴力是最為普遍的形式。長期以來,一些學校和家長“偏重分數,輕視素養”、“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培養。
根治日益泛濫的校園欺凌,更須借助法治的力量。除了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外,還應完善相關立法。由于校園欺凌者多為未成年人,如何在保護未成年人和打擊未成年人犯罪之間尋找平衡,需要立法機關的努力。數據顯示,有80%的男生和85%的女生至少遭受過一次校園欺凌。他(她)也許是你的孩子,也許是你的朋友,也許就是你自己。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行為的傷害是普遍的,對于欺凌者、被欺者、旁觀者而言莫不如此,只是傷害以不同的方式顯現罷了。因此,治理校園欺凌,不只是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的事,每個人都不能袖手旁觀,全社會要齊抓共管。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