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日故宮活動多
摘要: 中國文化遺產日紀念郵票首發,陜西西安古城墻舉辦《絲路系巾幗·城
![]() |
|
中國文化遺產日紀念郵票首發,陜西西安古城墻舉辦《絲路系巾幗·城垣傳非遺》展覽……6月11日是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全國各地紛紛以此為契機,舉辦相應的主題活動。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也開展了多項活動,與公眾一起分享故宮文化。
故宮文化帶回家
今年中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讓人們感受故宮文化,并把故宮文化帶回家,這是故宮近年來一直探索的方向。
從故宮神武門向東,就能看到紫禁書院,當天上午,這里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我要再把這朵藍色的花用上。”一名戴眼鏡的小朋友對同伴說。這是故宮為慶祝中國文化遺產日而舉辦的宣傳教育活動之一:來自西總布小學的孩子們,親自動手給瓷瓶“變裝”。
活動先由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結合故宮藏品,向大家介紹不同時代瓷瓶造型的變化、用途、裝飾技法等知識,然后孩子們可以動手制作皮球花或百蝶紋樣的瓷瓶。“這樣的動手活動,可以使小朋友們對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點、文化符號加深印象,增加他們對文物的興趣。”故宮博物院宣教部孫曉曄表示。
與此同時,故宮致力于讓更多豐富的藏品向公眾展現。位于慈寧宮大佛堂的“佛教造像館”和其西廡的“磚石畫像館”展室近期已經正式開放。
地下遺存揭面紗
“地下遺存也是我們對紫禁城的愛的一部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著近期故宮中一處新發現的遺址發出感慨。而這處遺址到底是什么樣子,也在文化遺產日當天揭曉。
從慈寧宮出來,在長信門西北側,可以見到一處被寫著“故宮考古”字樣苫布圍起來的區域。這里正是故宮最新的一處考古現場——今年5月由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發現的明代大型宮殿建筑遺跡。雖然現在游人還不能直接參觀,但下一步,故宮計劃將此處遺跡加裝玻璃幕墻、照明設施、說明牌等,向公眾直接展示遺址現場。
外行人看來,這里只是一處坑洞,但在故宮專家的講解下,會發現此處包含著一條明早期墻基,清晰可辨其底部的地釘、排木組成的樁承臺、夯土夯磚層、建筑基槽等遺跡。這也是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筑的墻基以及建筑基槽遺跡。
據介紹,這應該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宮廷分區功能的大型墻基。而從遺跡的工藝精湛程度看,“當時的工匠精神歷歷在目”。
加強保護巧開發
為了讓游客更好地欣賞養心殿,故宮在文化遺產日啟動的另一項重要活動是養心殿區域文物撤陳。
單霽翔為大家講解:“故宮每年接待1500萬觀眾,其中1/3的觀眾要來養心殿參觀。”養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自雍正皇帝起,養心殿被作為歷代皇帝的寢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幾乎見證了清代中期以后歷次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
但是,為了保護文物,此前養心殿只開放了30%的區域。
所以,自去年年末,“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正式啟動。從今年6月11日開始,養心殿區域內的1890件可移動文物開始有序撤陳,為下一步修繕做準備。在撤陳工作現場,還同時開展文物除塵和基礎影像采集工作。全部文物撤陳工作預計在3個月內完成。這也是養心殿內文物第一次“離家”。
在養心殿重新開放時,90%的區域可供參觀。殿兩側將會設置文物展覽,使其文化價值得到進一步開發,讓人們獲得更好的參觀體驗。
另外,根據此次對文物的詳細測繪,新版的養心殿VR(虛擬現實)視頻也在制作中。“我想養心殿再開放的時候,將會展現出故宮展覽陳設的最高水平。”單霽翔說。
本報記者 李貞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