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講述中國故事
![]() |
|
![]() |
|
![]() |
|
![]() |
采茶 |
![]() |
普洱茶餅 |
![]() |
|
茶,在中國這個美麗國度,每天都在大江南北的不同角落里訴說著各種各樣的動人故事。 清晨。拈起幾片嫩葉放入壺中,倒入沸水。閉目略等片刻,右手輕輕端起壺,左手微扶,壺嘴傾斜向茶漏,透明的公平杯里立即泛起綠色的茶湯,茶湯帶春;靈動的顏色和氤氳的茶氣繚繞在四周,一幅水墨般的山水畫就這樣嘩啦啦地展開,從身旁鋪展開去,直向遠方;遠方層層透綠的茶山、晨耕的老牛、幾處灰瓦白墻的屋舍就在畫卷盡頭,就在茶香繚繞的那一邊悠悠然地“揮著手”……
一片茶葉背后
是中國的青山秀水
“濃郁的茶香被初夏的暖風和草木香裹挾著不由分說地擠了進來。這里處處都是開放的景區,車可以停在任意一座茶山旁,然后順著彎彎曲曲的采茶路,游逛到山頂,而茶香始終追隨著你。站在小山頂,陽光灑遍周圍,舉目遠望,茶林仿佛是一條綠被順著各種各樣的地勢鋪陳延展,無論平地還是丘陵,處處都彌漫著那飄散著香味的綠色。”
這是我幾年前在河南信陽浉河區采訪茶園時寫下的一段話。信陽毛尖天下聞名,信陽郊外的茶園隨處可見。順著山坡下來,信步向前,便有兩三間茶舍。坐在桌前,點一杯茶,推開窗就可見茶山那飄著香味兒的綠色。把茶杯舉到眼前,透過那飄著些許白毫的茶湯,看窗外的山山水水,一種別樣的心緒翻涌而上,然后再喝茶,便仿佛喝下了一路的山、一路的水、一路上山水中的茶園。
從那時起,我每次喝茶時,思緒都變得開闊不羈,不僅僅停留在眼前的茶水中,而是飄蕩開去,飄向那信陽午后陽光下的醉人的綠色上,飄向采訪途中的一草一木上,甚至飄向以前走過的許多地方。
中國的茶園大多建在青山綠水左環右繞的地方,我們喝的那一抿清香簡直就是那些幽曲意境的化身。福建武夷山就是著名的茶山,盛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名茶。武夷山風光獨具、山清水秀,堪稱福建第一名山。黃山自不必詳說,正所謂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而黃山毛峰就是從這不看岳的美景中“走”出來的。碧螺春、獅峰龍井、雪山毛尖等等,哪一樣不是:小小的茶罐擺在眼前,大大的山水藏于其中。
中國的茶以制作工藝及茶色分類,可以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和黃茶。其中綠茶是不經發酵的茶葉,可以這么說,它的味道最接近“綠色”。
穿著青布衣衫的采茶女在云霧中穿梭,纖纖素手輕輕摘下一片嫩葉。這時太陽還未出山,茶山在晨霧中青翠欲滴,這片茶葉上還滾動著一粒珍珠般的露珠。之后,這片嫩葉從茶筐進入晾曬笸籮,再進入炒鍋,經過揉捻的程序,靜靜地躺進青花瓷的茶罐里。當茶客將它捻起投入玻璃杯時,是否知道他的手里捏著一片帶著露珠和晨霧的山水?
這是一片綠茶的“生命”之旅,而青茶、黑茶、紅茶都需要經過發酵的制作流程,就連黃茶和白茶也要經過微發酵的程序。黑茶,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普洱,其發酵程序是所謂的后發酵,也就是慢慢發酵。而中國的茶文化就在千年的歲月長河進行了慢慢發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山水伴隨著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透過不同的茶種、不同的茶葉制作過程、不同的茶色茶味進入到品茶人的心里。
喝一杯紅茶,也許你能喝出故宮紅墻的濃艷;喝一杯黃茶,也許你能喝出小亭春風的恬淡;喝一杯青茶,也許你能喝出飛瀉瀑布的鏗鏘;喝一杯黑茶,也許你能喝出茶馬古道的風風雨雨……
一包茶餅的背后
有一段茶馬古道的風雨
茶馬古道是過去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并沒有淹沒于歷史的塵埃,而是留下了很多印跡,包括實體印跡和生活習俗。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研古鎮經過一夜的喧囂,清晨鳥鳴四起的時候,反倒變得靜悄悄了。天下起小雨,小巷中幽幽的石板路泛著懶洋洋的光。石板路是坑坑洼洼的,據說這是馬幫在麗江留下的蹄印。廣東的老張起了個大早,在古城里轉了兩圈,回到自己客棧的花樹下,坐在藤椅上喝他的普洱茶。“來喝一杯,這是熟普,非常提神。生普有點像綠茶,還沒有發酵,不提神,而熟普早晨喝一杯神清氣爽!”聞著濃濃的茶香,看著艷艷的茶湯,聽老張獨走茶馬古道的見聞。老張停語的間隙,在雨聲之外,仿佛有馬鈴聲傳來。
中國的茶馬古道大致有三條:
第一條是陜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并換回馬匹的主道。
第二條是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陜西人開辟的。《明太祖實錄》記載:“秦蜀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無此。”足以說明當時茶葉需求量之大,范圍之廣。
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和麗江一樣,滇藏茶馬古道上的要沖大理如今也有許多馬幫的遺跡,尤其是大理劍川的沙溪古鎮。眾多的馬店,是沙溪的一大特色。當年的馬幫打尖住店就是在這些馬店里。而這些馬店以群星拱衛的姿態環繞在中心小廣場,這個中心小廣場就叫做四方街。
茶馬古道的茶大多是指馬幫茶,而馬幫茶又大多是指普洱茶。普洱茶屬于黑茶類,黑茶多以壓縮茶的形態出現。將茶葉壓縮成餅狀、磚狀就是壓縮茶,然后讓茶自己慢慢發酵,這樣的茶也叫沱茶或磚茶。長途運輸,為了保證茶葉的品質,將黑茶壓作沱茶,既可以達到慢慢發酵的效果,又便于攜帶。
而如今,馬幫的危險和神秘的傳奇已經成為過往,他們留下的種種文化印跡成為旅途中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喝茶時,我們有時候會擺一擺各種談資,而有時候我們會選擇沉默:沉默地沏茶、沉默地洗茶、沉默地倒茶、沉默望向窗外。因為此時,我們也許在這茶里品出了一些人生的滋味。
一壺茶
泡盡人生滋味
小亭四面來風,亭中幾上水已沸,此時古箏聲起,千回百轉,繞在觸摸紫砂茶壺的手指之間。將沸水注入壺中,略待片刻,隔著茶漏倒入公平杯,這時要觀色,看茶湯顏色以及湯中雜質,接下來將公平杯中茶湯倒入茶盅,放在鼻口,這一下叫聞香,然后將茶水倒掉,不喝,這是第一道,為洗茶。第二道便可以喝了,然后再如此重復而為,直至茶色轉淡。有人把按此程序飲茶的方法叫功夫茶。
如此喝茶,盡顯功夫;如此做人,盡嘗滋味。不驕不躁,不急不緩,盡享過程,也許真的是人生的真味。唐朝韋應物有詩詠茶云:“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性靈味,本自出山原。”茶最早被祖先發現時,便是藥用,其有清心去煩、明目提神的功效。所以韋應物稱茶性“潔”,中國文化物我合一,所以茶性亦如人性,品茶正如品人。
“陸羽泡的茶,聽說名利都不拿”,時尚的周杰倫在時尚的歌里如此演繹傳統的茶,而歌中的陸羽泡一壺茶竟然可以讓人放棄功名利祿。陸羽,字鴻漸,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
從陸羽始,茶開始有別于柴米油鹽醬醋,有了自己的專著,有了自己的經。茶不再單單是飲,而成了一種道。茶道源遠流長,流傳千年,流到國外,流遍世界。
有人說人生正如茶:茶初嘗覺苦,過而轉甘,就像人生,先經歷奮斗的苦,才能體味成功的甜。可人生真的就是奮斗和成功這么簡單嗎?成功之后呢?奮斗的時候就沒有甜了么?即便是成功了,隨著年歲增長,死亡逼近,成功與否已不重要,那到底用什么態度來面對最后的人生呢?
我們再來看茶,茶最初顏色和味道都很濃,然后越喝越淡,無論顏色還是味道。人生,也是這樣,最初濃烈旺盛,然后越來越淡然,越來越淡然,最后終于了透人生。好茶在最后的淡味中有一絲不易覺察的香甜,據說得茶中之道的人才能品出。我想,人生如果如茶,能在人生的“淡味”時期體味出那一點香甜的滋味也正是人生之道吧。
中國的品茶之道歷來博大精深,就連擇壺、選杯都頗有講究。《紅樓夢》中第四十一回賈母與劉姥姥等一行人到妙玉的櫳翠庵喝茶,那些關于茶具的描寫文字以及妙玉的飲茶之論,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什么成窯五彩泥金小蓋盅、官窯脫胎填白蓋碗,什么綠玉斗,什么湘妃竹根的一種大茶器,光聽聽這些名字就知道妙玉的飲茶生活是多么的講究了。這些描寫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也確實反映了古人對飲茶的態度,反映了茶不是一個單獨的生活元素,而是一種系列的文化單元。
茶與畫、茶與琴、茶與歌更是密不可分。品茗聽琴,品茗觀畫是中國文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端起團龍蓋碗,抿一口,放下,背起手,品賞墻上的松下品茗圖,然后回身站在竹窗前,聽院中亭外琵琶聲起……淡雅的氣息就這樣從眼耳鼻口全方位地進入文人雅士的靈魂。
妙玉注重飲茶之道,非常鄙夷牛飲,她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驢了。”可是,茶從來不是脫離生活而獨立存在的。正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然有自己獨特的道,但它還同時擁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干了一上午的農活,直起腰,用右手敲敲背,然后走向濃密的樹蔭,那里有一個飯盒,飯盒旁土塊上擺著一個搪瓷大茶缸,打開缸子蓋,里面的茉莉花茶發出濃濃的香味,一上午的疲憊就在這茶香中漸漸地飄散了,而這茶香也勾著自己走向黃昏,走向村舍,走向擺著韭菜炒雞蛋和熱騰騰的紅薯的炕桌……
這就是中國茶的意境,既有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琴棋書畫,又有田間地頭、工礦廠房、兒孫滿堂……美麗人生就這樣化成一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華夏文化,順著濃淡相宜的茶香,千年流淌。
大理洱海一艘游船上,在澳大利亞工作的李佳正在欣賞白族歌舞。這時,一隊白族女郎端上茶盅,請游客品嘗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入口,苦澀如同中藥,名為苦茶;第二道甜香膩滑,名為甜茶;第三道以蜂蜜、核桃仁、花椒為佐料,五味雜陳,為回味茶。導游告訴李佳,這是白族人信奉的人生哲學,先苦后甜五味雜陳,不過,此茶入口,每個人又都會有不同感受,所以人生需要靜靜地回味。
茶奶融合
增添別樣味道
斯琴是生活在赤峰阿旗城市里的一名蒙古族教師,她每天下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從茶磚上切下一小塊兒茶葉,放到不銹鋼的鍋里煮,當茶湯呈現出黑紅色,便將茶葉篦出,留茶湯在鍋里,當再次沸騰時倒入牛奶,用勺子攪動,很快一鍋熱氣騰騰香噴噴呈現巧克力色的奶茶便做好了。做好后,加入咸鹽,端上飯桌,剩下的倒入暖瓶作為平時的飲料。
奶茶,顧名思義,奶和茶相融合的飲料。奶茶原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飲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歷史,自元代起傳遍世界各地。一些學者認為,是成吉思汗大軍的馬蹄踏出了奶茶之路。之后,奶茶便以加入各種輔料的形態出現在世界各地。今天,在香港和臺灣等中國地區、中亞國家、印度、阿拉伯地區、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不同種類的奶茶流行。
銅鑼灣的繁華伴隨著穿梭不息的人影不停地流動,在這流動之外是路旁一家家靜立的小店,而絲襪奶茶往往是店里客人點的最多的飲品。Cathy坐在一家小店的窗前,點了一杯絲襪奶茶,端在手里,默默看著窗外在高樓大廈間川流不息的人群,那絲滑甜膩的味道讓失戀的她感覺到一些溫暖。Cathy很多朋友都喜歡在下午茶時間獨自一人點一杯絲襪奶茶坐在小店的窗前,他們稱其為療傷時刻。Cathy說,這大概是因為絲襪奶茶的口感可以給人帶來幸福甜蜜的感覺。
所謂“絲襪奶茶”,其實就是把煮好的錫蘭紅茶用一個尼龍網先行過濾,然后再加入奶和糖。過濾這一步驟除了濾走茶渣以外,也使得紅茶更香滑。用來沖奶茶的錫蘭紅茶分為粗茶和幼茶兩種,餐廳透過控制粗幼茶的份量,就能改變沖出來的奶茶的香味、色澤及濃度。絲襪奶茶是香港人日常下午茶(和早餐)常見的飲品。基本上,在香港茶餐廳供應的奶茶都來源于17世紀香港“老街奶茶”。因此,絲襪奶茶在大陸也被稱為港式奶茶。
格日勒老阿媽向蒙古包外濕淋淋的牧羊犬招了招手,讓它躲到棚子下面,然后轉過身,把熬好的奶茶放到地毯中間的小紅桌上,然后擺上炒米碗、奶豆腐、白奶油、炸果子和一小罐糖。蒙古族最早的奶茶是咸的,而新疆奶茶在鍋中是無味的,盛出來之后,才根據不同的口味放鹽或糖。后來這種方法也傳回了蒙古草原。
香港的絲襪奶茶、臺灣的珍珠奶茶以及東南亞的拉茶與北方不同,一律甜香膩滑。但它們的祖先都是北方游牧民族那種帶著咸味和奶味的奶茶。
馬頭琴悠揚而鏗鏘,將胸中的酒意釋放。一個穿著蒙古袍的小姑娘跑過來拉起身邊的同伴到場中央的篝火旁跳舞,看著他們歡快的身影,端起一碗奶茶,喝下那濃香的味道,也喝下了草原天邊最后一抹晚霞;第二天,坐車到了機場,乘飛機飛往香港,在香港的缽蘭街去尋找童年TVB的情節,坐進奶茶店,去攪拌絲襪奶茶,攪開了旅途的疲乏,將昨晚晚霞攪到眼前來,融進香港霓虹閃爍的夜色,自在游蕩。
于是,中國茶的故事像一條線,伴隨著濃濃的奶香,伴隨著久遠的歷史,伴隨著多彩的民俗,伴隨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連在南北之間、連在甜咸之間、連在你我之間、連在古老和時尚之間,緊緊地拴住我們的味蕾,拴住我們的鄉愁,也拴住我們跳動不止的中國心……
(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楊一楓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