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城區胡廟鄉石龍山東漢摩崖石刻的前世今生
摘要:山不言 石有語——驛城區胡廟鄉石龍山東漢摩崖石刻的前世今生□晚報記者 王慧玲/文 通訊員 葉辛卯/圖 處在“龍頭”位置的摩崖石刻全貌圖。 記者
山不言 石有語
——驛城區胡廟鄉石龍山東漢摩崖石刻的前世今生
□晚報記者 王慧玲/文 通訊員 葉辛卯/圖
處在“龍頭”位置的摩崖石刻全貌圖。
記者和文物考古人員等在現場考察摩崖石刻保護情況。
石龍山摩崖石刻原貌。
駐馬店市區西16公里處的驛城區胡廟鄉西南部,分布著著名的螞蟻山、三架山、長壽山、樂山等山脈,它們系伏牛山的余脈。
胡廟鄉大韋莊和龍泉村交界的連綿起伏的山巒間,還有民間以型冠名的其他不知名的小山:八盤山、帽頂山等。石龍山就安臥在這群不知名的小山中。山上草枯樹榮,花開花落,不知歷經了多少年。山下的農民,春上山放羊,夏到山上乘涼,秋在山上采摘野果,冬天去上山砍柴。他們靠山吃山,與大山日日對望,熟如家人。然而,這山的形成與山的歷史,山民們知之甚少,也沒有太多人關心。山上有黑風洞、透山洞等多處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洞,醒目地開在半山腰或山頂上,成為他們閑侃時的話題和猜不透的秘密。唯有一個地方,曾被放羊的山民發現,卻秘而不宣,那就是在人跡罕至的石龍山頂上,有一塊平整的大石。據說那是石龍山的龍頭所在,大石上有認不全、讀不懂的文字。老輩人說,那文字是鎮山的符咒,保佑當地山民富庶安康。
據說,黑風洞深不可測,從那里進去可以一直通到舞陽。與石龍山比鄰的螞蟻山上有唐末王仙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留下的寨墻和營房,三架山下的黃灣也有黃巢起義時構筑的工事。八盤山與石龍山接壤。八盤山上有一道蜿蜒千米的寨墻。站在石龍山頂摩崖石刻的大石上向東眺望,八盤山上長達千米的寨墻如龍身,而摩崖大石就是龍首。
石龍山大石上那些文字究竟是哪朝哪代、何方神圣刻上的?那大石、那文字安靜地挺立在山頂,千百年來,緘口不語,任風雨洗禮。
2011年初,一位攝影愛好者的踏足,打破了石龍山頂這塊沉默的石頭,他好奇地用鏡頭拍下了它上面的文字,并回家認真翻查史書進行研究,發現這竟是東漢永初七年間房國的地方官張汜為民祈雨的摩崖石刻。他把拍到的照片發到攝影網上,立刻被敏感的新聞記者張朝捕獲,一篇《石龍山驚現摩崖石刻》的報道,徹底打破了這塊已有1900多年歷史的張汜祈雨石的沉寂。
傳播與挖掘
石龍山摩崖石刻的照片,首先在攝影圈里傳播。攝影圈的書法愛好者經過放大數倍的數碼圖像觀察,發現它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漢代隸書。
于是,出于對書法的熱愛,攝影界的一些書法愛好者迅速趕來,爭相一睹它的芳容,并且將石刻制成拓片,回去細細品味、臨摹。
2015年7月,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金石學者鄭志剛在安陽的收藏愛好者家中看到了摩崖拓片的圖片,覺得它與眾不同:一、它不同于東漢中后期那種強調蠶頭燕尾的成熟八分體,而是端莊典雅,一派儒風。二、粗讀摩崖石刻內容后,立即就感到了其中所蘊含的豐富信息。這方摩崖石刻的內容,涉及東漢時期的氣象、天文、農業、民俗、信仰、地理、行政區劃、職官、公務管理、匠作、文體、文字、書法藝術等方面,通過與傳世文獻的對比研究,有證史、補史的作用。譬如張汜、魏親等基層官吏的情況,史書中并沒有記錄,他們是被歷史遺忘近2000年的人物。如果沒有這方摩崖石刻,他們將永遠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回鄭州后,鄭志剛立刻在網上查了關于這方摩崖石刻的詳情,方知此為罕見的漢代遺存,自2011年初被駐馬店當地攝影家葉辛卯偶然發現并經媒體報道后,還沒有被學術界進行過任何研究。之后,他便逐字逐句地對此進行研讀,而且專門撰寫了學術論文。他將這塊隸書摩崖石刻定名為《張汜雨雪辭》。隨后,《東方今報》記者對鄭志剛的考證及研究結果進行了報道。
據鄭志剛考證,這件刊刻于東漢永初七年(公元113年)的摩崖石刻《張汜雨雪辭》,屬“官方祈雨摩崖孤品”。它記載了當時吳房縣主官張汜為民祈雨的事跡。全文195字,雖有風化殘損,但整體上無礙辨識。它為證史、補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研究漢代政治、氣象、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著切實的價值。這些具有極高史料、藝術價值的文字,是河南境內迄今所見的漢代官方摩崖孤品,從未見載于任何史籍。
現狀與保護
新聞媒體報道前,市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以下簡稱“文廣新局”)雖早已知曉此處文物,默默對摩崖石刻5公里范圍內包括相關的楚長城遺跡等一并進行了實地考查,但出于對文物保護的原則不便于對外宣傳。此后,他們又對該石刻進行了本體測繪、原始資料記錄和影像記錄。
鄭志剛的考證經《東方今報》報道后,石龍山東漢摩崖石刻的價值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一些商人從中看到了商機,開始不斷光顧石龍山。在此期間,市文廣新局多次接到群眾舉報,一些不法分子到石龍山對摩崖石刻進行盜拓,甚至在那里安營扎寨,準備進行長期盜拓。
雖然市文廣新局多次派人進山制止盜拓,但還是屢禁不止。2015年9月19日市文廣新局局長李林清一行勘察摩崖石刻時,現場抓獲了4名盜拓者,繳獲數十張盜拓的拓片和相關工具。
石龍山摩崖石刻保護刻不容緩。為了有效保護摩崖石刻,市文廣新局加大了巡防力度,除采用不定期上山巡查的方式外,還發動當地群眾加入義務保護石刻的隊伍,將當地一名山民和摩崖石刻的發現者葉辛卯聘為業余文物保護員,義務對摩崖石刻進行巡查保護。
2015年10月,市文廣新局運用模具硅橡膠對石刻按1比1的比例進行翻制,運回實驗室進行研究,以避免在研究中對石刻本體造成傷害。11月,市文廣新局邀請省內的專業人士,對摩崖石刻進行了三維數據采集,并與河南省文物考古院聯合對摩崖石刻進行全景掃描,采集數據信息。為更加有效地保護好摩崖石刻,經多方論證,12月,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保護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先行墊付經費,采用設置鋼質雙層保護圍欄的形式,完成了摩崖石刻的保護工程。
據市考古工作者劉群介紹,目前石刻雖然已安裝上了保護圍欄,暫時得到了保護,但是圍欄不能夠永久性保證石刻的安全,還有被不法分子破壞的可能,希望市政府出臺專門的保護政策,建立保護組織,并批專門經費進行更安全的保護。
解讀與研究
所謂摩崖石刻,是將天然崖巖略加平整、打磨,然后在其上書、刻文字以敘事、記功的一種珍貴遺存。
石龍山摩崖石刻是利用一塊5×3米巨石的自然平面鑿刻而成。該石平面呈長方形,由邊框和碑文組成。邊框為單線陰刻,四角四出飾以漢代流行的卷葉紋,長62~65厘米、寬50~52厘米。碑文漢隸,不同于東漢中后期的八分體漢隸,用筆方圓互見,字態飽滿,凡16行、滿行13字,共195字。
碑文記載了永初年間吳房縣主官張汜率領眾官為民祈雨的過程,涉及東漢時期的民俗、信仰、天文、地理、行政等。
全文如下:
惟永初七年,十二月有閏,六日,戊戌。吳房長平陰張汜,字春孫。以詔請雨,絜齋詣山,為民謁福。敬香允牲,稽首震恪。上天 遠,款允不達,乃騭田岳,造靈作樂。天監閔照,玄云駢錯。
觚胙未終,甘雨漯落。庶卉咸茂,國賴寧樂。惟精之感,厥應孔遬。時與主簿魏親并余官屬,攀兀登峻,壹慨再息,晏臻茲坐,劬勞備極。余來良難,君亦歉渴。率土之賓,此□□□。欽記鄙辭,以徵百福。惟遠既哀,殖我稼穡,國殷民考,蓋如斯石。亂曰:登斯岳兮,望旋機;三光霧兮,雪徽徽;降我穡兮,育英芝;國賴寧兮,福崇崔;永如山兮,靡 時。
不久前,出生于我市確山縣的鄭州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系副教授馬健中回到家鄉,對摩崖石刻進行了考察。他說,根據摩崖石刻內容可知,東漢永初七年(114年),吳房縣主官張汜率領主簿及其官屬,在此以詔為民求雨。石刻記錄了求雨的場面及過程。古代祭祀求雨稱為“雩”。《荀子·天論》:“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后漢書·志十三·五行一》載:“安帝六年、七年夏,旱。”《后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載:“永初七年,郡國十八地震,蝗蟲飛過洛陽,災異蜂起。”安帝劉祜下詔為九地饑民調糧賑災。“五月庚子,京師大雩。”于是,在洛陽“遠為百榖求膏雨。”石刻“以詔請雨”,應指安帝“大雩”后,對各郡下達過為民請雨之類的命令或文告。
馬健中重點從書法的角度,對摩崖石刻進行了評價:吳房石刻清朗淳樸,顯露出士大夫的儒雅風骨,既具廟堂之威,又有山林之趣,渾然天成,又統歸于方整中和。特別是頌辭中四個“兮”字集聚末段,各具形態,絕無雷同,變化自然。
馬健中認為,記載東漢吳房縣主官張汜祈雨事跡的摩崖石刻在沉寂了1900多年后,被我們發現,可以為學界研究東漢時期的歷史、文學、民俗、天文、地理、制度提供珍貴的史料信息。它獨特的結字與清朗淳樸的書法風格價值,在漢代石刻文字中是不可替代和復制的。因此,吳房石刻補充豐富了漢代書法的風格類型,必將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載入中國書法史。
據悉,馬健中撰寫的書法論文業已成稿。河南美術出版社捷足先登,率先找到馬健中簽約出版。該書可望今年5月初與讀者見面。目前,市文廣新局聘請了安徽大學著名教授,對該文進行翻譯和全面解讀。
山不言,石有語。屆時,我市石龍山東漢摩崖石刻的神秘面紗將被揭開,它美妙的書法藝術將石破天驚,呈現在大家的面前,讓人品讀賞閱。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