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信訪不信法”的誤區
摘要:胡殿文 2015年,湖北襄陽曾做過調查,遇到問題只有35%的人選擇訴訟,其余選擇上訪或找政府部門協調反映。當群眾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熱衷于到上級領導機關上訪,
胡殿文
2015年,湖北襄陽曾做過調查,遇到問題只有35%的人選擇訴訟,其余選擇上訪或找政府部門協調反映。當群眾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熱衷于到上級領導機關上訪,存在著“信訪不信法”的問題。雖然目前信訪辦原則上已不受理、不交辦、不協調涉法涉訴信訪。但是去年2月,呼格吉勒圖的父母領取完國家賠償金,很快迎來了成隊的上訪者。上訪者中,不乏大量的人帶著判決書。他們想“取真經”、“走捷徑”。這一幕告訴人們,全國涉法涉訴信訪數量在下降,但離真正解決還很遠。
“信訪不信法”的結果是一方面造成了司法資源閑置,另一方面又加大了信訪工作壓力,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法律專家分析“信訪不信法”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中國人骨子里“青天大老爺”情結深重。包公戲受歡迎就是明證。受“人治”傳統理念的影響,上訪者相信“人治”、“官治”,認為凡事找領導都能“搞定”,而且官越大越能辦事,導致“信大不信小、信上不信下、信訪不信法”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信訪成本較低。當糾紛發生后,當事人選擇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就會面臨訴訟費和律師費甚至在執行環節也可能面臨一定的費用,而信訪則不需要支付費用。因為法律途徑費時費錢,即使勝訴也不一定能拿到錢,不如等事情鬧大,領導出面解決。這就是“用腳投票”。
信訪程序較簡便。由于不受事實證據、期限限制,信訪成為越來越多當事人的首選。當前受到“大鬧大得、小鬧小得、不鬧不得”的不良風氣影響,大多數信訪群體缺乏理性思考,濫用信訪權利,認為到法院不如找領導,特別是部分“難纏戶”和“釘子戶”不按法定程序,不到法定機關反映問題,往往選擇敏感時期到省或進京上訪甚至滋事,以鬧求解決、以訪謀私利,裹挾黨委、政府滿足其沒有政策依據的過高訴求,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有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公信力較差,不按程序辦事,降低了公信力,導致群眾被“逼”上信訪之路。有人說信訪局人來人往,門庭若市,是因為門外站著慌了神的基層干部。他們害怕亂了秩序、毀了成績,他們截訪、陪訪、甚至出錢買息訪。
針對“信訪不信法”現象,應堅持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綜合施策,可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破解:堅持依法行政,注重從源頭上化解信訪壓力。一是事前要科學決策,關注民生,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不當引發群眾上訪。二是事中要依法行政,體貼民情。各級黨政機關應堅持依法行政,防止因執行政策走樣而引發群眾上訪。三是事后要跟蹤評估,傾聽民聲。強化公正司法,引導當事人由“信訪”向“信法”轉變。一是抓審判質量,提高審判業務能力。二是加強廉政建設,提高法官廉潔自律能力。三是加大訴訟調解力度,提高訴訟調解能力。四是改進審判作風,提高文明高效的辦案能力,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公平正義,也許便是改變“信訪不信法”的終極武器。
用法治的“藥方”根治群眾“信訪不信法”。根治信訪之路的根本是法治,要堅持把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法治宣傳教育的傳播力、影響力、教育力,引導群眾通過法律渠道反映和解決問題,做到“依法有序維權”,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維護法律尊嚴和群眾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