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擁堵紅線”不能成擺設
摘要:新華社記者 張紫赟春節期間景區擁堵成為網上最熱的話題之一。有游客反映,年初三黃山風景區擁堵不堪,1小時路程走了5小時,直到晚上八九點,仍有不少游客滯留山上,一場休閑
新華社記者 張紫赟
春節期間景區擁堵成為網上最熱的話題之一。有游客反映,年初三黃山風景區擁堵不堪,1小時路程走了5小時,直到晚上八九點,仍有不少游客滯留山上,一場休閑度假之旅變成累心之旅。其實,不但這個春節長假,景區擁堵已經成為一種假日病,嚴重影響國人出游體驗。若要留住游客腳步,提升休閑質量,國內景區應當提升人流預警與疏導能力、優化應急措施;相關部門應加快優化假日制度安排。多管齊下,讓游客假日體驗邁上新臺階。
假日旅游原本為放松心情,如果景區敞開“大肚”超負荷接待,游客往往會疲憊不堪,甚至誘發不安全因素。孩子哭、大人叫、老人喘,摩肩接踵,只見人頭不見景,游人哪有心境去欣賞好山好水好風光呢?況且擁堵之下,隱患重重,一旦發生踩踏或者其他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根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各大景區應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載量,并制定相關游客流量控制預案。按理說,如果所有景區都能本著“舒適游”的原則科學核算,將游客數量限定在最大承載量之內,并且不打折扣完成實時監測、疏導分流、入口調控等流量控制流程,景點嚴重擁堵應會有所減輕。可現實是,對于一些著名景區,單日最大承載量的紅線已經淪為擺設。
如果說擁堵前的預警與分流考驗景區的科學管理能力,那么擁堵發生后如何疏導人群則拷問景區應急服務能力。顯然,目前多數景區在這方面應對能力仍顯不足。例如游客反映的景區服務人員疏導不力、缺乏解釋等,這往往會導致游客在擁堵環境中產生更多不滿。
隨著我國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消費正呈現“爆炸式增長”。短期看,國內景區應當重視優化升級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有效監測、分流、調控人流量,為提升旅游品質、加快旅游業供給側改革夯實服務基礎;長遠看,消除景區假日“擁堵病”,還應切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通過更多錯峰休假的探索,分流和緩解“集中式”休假帶來的資源和空間緊張,讓百姓出游感受更美好。(新華社合肥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