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常態標示“民生”新注解
摘要: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為新常態標示“民生”新注解 李斌 新常態的深度調整,供給側的攻堅改革,無不需要以社會政策和民生保障托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為新常態標示“民生”新注解
李斌
新常態的深度調整,供給側的攻堅改革,無不需要以社會政策和民生保障托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民生保障更需未雨綢繆
連日來,各地兩會陸續召開,傾心繪就“十三五”規劃省域藍圖;各部委年度工作會議相繼落下帷幕,勾勒未來深化改革的具體路徑。一幅2016年的民生建設圖景,逐漸清晰。
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75%;重點大學面向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比去年再增加1萬人;圍繞大學生、農民工、困難企業和產能過剩下崗職工等重點群體,加強就業形勢跟蹤監測和預測預警……一張張民生清單,既是民生工作的承諾書,也昭示著改革的新動向、發展的新高度。正所謂“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黨和政府工作的旨歸,就在于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讓家國夢想盡情綻放。激發責任感和同理心,把老百姓的每一項民生需求都實現好、維護好,方能夯實全面小康的根基,讓百姓福祉得到更全面更切實的體現。
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新常態的深度調整,供給側的攻堅改革,無不需要以社會政策和民生保障托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民生保障更需未雨綢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今年能否順利實現良好開局,民生工作至關重要,必須把民生項目往前排,再多一些雪中送炭,再多一些精準聚焦。
保障和改善民生與經濟增長并不矛盾。民生居于需求側的基礎部分,以需求改善帶動供給完善,正契合新常態下優化結構、調整供給的任務要求。對民生的投資,其實就是對經濟發展的投資;對民生的突出強調,其實就是在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的靠近。組織央企解決1萬個貧困村的水電路等問題,制定實施1億非城鎮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新安排600萬套棚戶區改造任務,落實好這些民生事項,我們才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百姓之難、民生之需,也為新常態下主動作為、改革攻堅提供了方向依循。當前,收入差距過大、分配不合理現象比還較突出,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就業形勢趨緊,社會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六七千萬的貧困人口越往后脫貧攻堅會越難……保障和改善民生關乎改革發展全局,也是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命題。在社會建設和民生方面,我們面臨的任務一點不比經濟建設領域少。補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就要既做大發展的盤子,也用好改革的手術刀,讓公共資源越來越多地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
民生無小事。從社會對清新呼吸的呼喚,到底層家庭“寒門難出貴子”的喟嘆,再到農民工“城鄉兩無依”的擔憂,民生的含義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而不斷擴充。民生保障只有“更優解”,沒有“最終解”。“發展起來以后”,并不是不再需要關心民生,而是要更加重視類似“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更加公平的發展機會”這些民生發展新課題,對接好老百姓對優良環境、公平教育、平穩就業、放心食品、健康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美好期待。正因為這樣,諸如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住房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之類的民生新關切,只有以更加務實、更加有力的民生工作予以呼應,才能落實好共享發展的根本要求。
“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決定事業成敗。”找準發展與改善民生的平衡點,找準改革與民生的交匯點,讓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是凝聚社會合力、適應引領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民生無虞,改革發展的車輪必定可以平穩駛過現代化的征途,載著我們奔向夢寐以求的美好明天。
《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zjf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