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問困難群眾 要“慰”更要“問”
摘要:慰問困難群眾 要“慰”更要“問” □龐書緯 歲末年初,全國多地面向困難群眾的慰問活動陸續展開,其“流程”和往年大同小異:先讓基層單位
慰問困難群眾 要“慰”更要“問”
□龐書緯
歲末年初,全國多地面向困難群眾的慰問活動陸續展開,其“流程”和往年大同小異:先讓基層單位選好“困難典型”,相關領導隨后如“趕場子”般奔波于慰問對象之間,就連慰問品基本都是“標配”:一袋米或面,一桶油,一筆慰問金,還有來自新聞媒體的“長槍短炮”作為“佐料”。
平心而論,歲末年初的慰問活動,對解決群眾困難、密切干群關系,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筆者認為,慰問活動不僅需要領導親力親為送上慰問金、慰問品,更需要他們在面對面、心貼心的“問”中,發現群眾的實際困難,進而為“精準幫扶”打下基礎。
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即使是困難群體,利益訴求也日益多元化,對每個家庭、個人而言,致貧原因各不相同,脫貧所需的“抓手”也自然千差萬別:家庭成員長年患病的,往往期待基層醫療環境的全面改善;有多個孩子讀書的,往往希望助學、獎學制度更好覆蓋;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往往期盼更好的技術、信息服務等。所有這些要求,都需要領導俯下身去,真正和困難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在噓寒問暖中,切實了解每個家庭、每位群眾的所需、所想、所盼,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更為精準的幫扶。
此外,對許多困難群眾而言,除了物質上的幫扶,精神方面的關愛同樣必不可少。很多人真正需要的,不是一袋米、一桶油,而是平等的對話,真誠的溝通。這更需要相關領導通過推心置腹的“問”,打開群眾心扉,讓他們在暢所欲言中,感受到來自政府、社會的溫暖。
慰問困難群眾,要“慰”更要“問”,小小一個“問”,其實有“大學問”。筆者以為,把握“問”的學問,光靠領導歲末年初深入群眾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好地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對困難群眾的具體困難與訴求,進行更為細致的調查記錄、分析歸類,并逐步建立、完善與主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對接、共享機制。只有當信息、資源的壁壘被真正打破,扶危濟困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精準化,困難群眾自我脫貧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質的提升。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