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聯手蘋果三星共戰支付寶 推出NFC支付
摘要: 推出NFC支付,無需打開APP“刷手機”即可完成支付,硬件升級難成技術推廣最大挑戰 “你是刷卡還是掃碼?”在與女朋友享受完晚餐后,小林在收銀
推出NFC支付,無需打開APP“刷手機”即可完成支付,硬件升級難成技術推廣最大挑戰
“你是刷卡還是掃碼?”在與女朋友享受完晚餐后,小林在收銀臺前遇到了這樣的選擇。
相較于多年前,收銀臺前布滿了各家銀行的POS機的景象,現在支付市場中以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掃碼支付方式崛起,中國銀聯的線下霸主地位告急。
12月18日,蘋果、三星進軍中國支付市場,宣布將與中國銀聯合作推出Apple Pay以及Samsung Pay。
此前,12月12日,中國銀聯與20家銀行共同推出移動支付產品“云閃付”,短短6天時間里,銀聯顯示出誓要捍衛地位的決心。
蘋果和三星的加入,會改變戰局嗎?
受制于硬件設施
12月18日,蘋果公司總裁蒂姆·庫克在新浪發了一條微博,并附上了一條6秒鐘的短視頻,用戶將蘋果手機靠近中國銀聯的終端設備,“嘀”一聲,完成支付,體驗像地鐵公交卡一樣。
這就是銀聯和蘋果、三星等巨頭主推的NFC支付。用戶在線下具有銀聯“閃付”標識的聯機POS機揮手機支付,無需手機聯網,不必打開任何APP,只要點亮屏幕靠近POS機即可支付。
事實上,銀聯在2012年就已經推出NFC產品,但NFC支付對硬件設備要求嚴格,產業鏈很長,需要具有NFC功能的手機、POS機以及商戶,拓展成本很高,一直未普及開來。
一位銀行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NFC手機依然比較有限,蘋果、三星支持NFC移動支付,勢必帶動更多的處于觀望態度的手機廠商積極支持NFC支付。一方面,近場支付更有利于客戶信息的保密,另一方面,蘋果三星用戶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消費潛力巨大。
但NFC技術是中國移動支付市場最難啃的骨頭,其主要應用場景是在線下,即“刷手機”,NFC在中國發展不順利,最大的挑戰就是難以形成一個緊密連接、廣泛覆蓋的產業生態。
據銀聯方面給出的數據,目前全國支持NFC的終端超過600萬臺,截至9月底,全國POS機共有1989萬臺,也就是說支持NFC的比例約為1/3。
“蘋果和三星只是NFC鏈條中的一環,還要看其他硬件設備和應用場景的開拓,參與者越多產業才能越成熟。”該人士表示。
支付寶微信借“掃碼”異軍突起
銀聯和蘋果、三星聯手,在中國遇到的最大勁敵則是阿里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5年第3季度,移動支付市場上,支付寶以71.51%的市場占有率繼續占據移動支付市場首位;財付通位列第二,市場份額為15.99%;而銀聯商務的市場份額僅為0.49%。
不僅如此,支付寶、微信憑借二維碼支付方式,不斷在線下支付市場攻城略地。
12月12日,支付寶“雙12”購物節吸引了2800萬人參與,其中家樂福、永輝等商家當天交易額突破1億元。而這一塊線下市場曾經是中國銀聯引以為傲的絕對優勢領域。
在原來的POS機刷卡支付模式下,刷卡手續費由銀聯、發卡行和收單行三方分享,而支付寶通過掃碼支付,從線下走到線上,從而繞開了銀聯。
雙方搶攻消費習慣
與NFC支付方式相比,支付寶和微信的掃碼支付無需更多的硬件支持,但依然要下載APP。而NFC方式只要求將手機靠近支付終端,甚至不需要網絡,脫機狀態下也可以支付成功。兩種支付方式各有優劣。
北京廣渠門內大街一家餐館老板告訴新京報記者,在有優惠活動的時候,掃碼支付的明顯多,平時還是傳統的刷卡消費比較多一些。
在商戶拓展方面,支付寶、微信的燒錢模式能夠迅速起效。“優惠活動都是由支付寶、微信補貼,餐館沒有成本支出,刷卡和掃碼的手續費是一樣的。”餐館老板稱。
但對于消費者來說,燒錢并不能形成用戶習慣。消費者余小姐表示,自己平日里刷卡和支付寶微信支付都會用,但哪家優惠活動比例高就會選哪家,但并沒有偏愛哪一種。
易觀國際分析師馬韜認為,“雙12”各家比的還是誰燒錢多,誰給用戶的補貼多。不過補貼過后,用戶的習慣是否形成還不好說。
事實上,蘋果推出Apple Pay之后,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和庫克有一次會面,當時就有媒體稱,支付寶可能會與蘋果合作,但最終蘋果選擇了與銀聯聯手。
“支付寶在蘋果的用戶體驗一直很好,這能彌補銀聯的短板,更加接近消費者,銀聯還有超過千萬的商戶資源。蘋果三星的入局,讓銀聯和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的實力更為均衡,這場支付之戰精彩升級。”上述銀行人士分析道。(記者 蘇曼麗)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